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6-05 19: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物质的溶解性
科教091 农云芳(090811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物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
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学科价值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
难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
教学准备
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雪碧,食盐,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量筒
教学手段
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引入
喷泉实验
图片展示雪碧的成份表,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性》。
新课
【故事】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湖,每年湖上的降水与蒸发掉的水相差不大,整个湖的水量基本保持不变。由于四周的岩石是由大量可溶性的矿物盐组成, 很久以前,湖边的人们发现有时有很多的岩石都被湖水溶解了,于是开始担心长此以往湖水会将生存的陆地全部溶解。
师: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生:猜测假设,并回答,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
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生:设计方案
师:归纳方案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活动一:蔗糖溶解实验
(1)在试管A中加入1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2)在试管B中加入3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对比A和B,可得出结论结论:
结论1: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严密的,完成活动2后由学生自己完善该结论)
师:你如何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
生:在试管B中的这趟不能全部溶解了
师:我想让这个没有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生:加热,加水……
活动二:将未能溶解的蔗糖溶解
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操作步骤 现象
加热蔗糖未能全部溶解的烧杯 全部溶解
结论2: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师:如何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改变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
生:原来没有溶解的蔗糖,现在溶解了
师:那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1,是不是不够严密呢?我们如何完善这个结论?
生:加“在一定条件下”
师:那是不是温度越高,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都越强呢?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会不会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呢?我们如何来检验?
生:通过加热雪碧来检验
师:加热过程中,如果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
生:气泡变多,则说明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
活动三:气体的溶解性
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操作步骤 现象
将汽水倒入杯中 有气泡逸出
加热汽水 气泡逸出更多
结论3: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到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生猜想假设(物质的种类,液体的种类等)
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活动四: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
(1)在试管C中加入1克食盐,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食盐能完全溶解吗?
结论:
对比A和C,可得出结论:
结论4: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不严密的)
师:在刚才的实验方案中,同学们很注意实验的公平性,那如何在结论中体现呢?
生:完善结论,补充前提“相同条件下”
师:你如何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
生:蔗糖全部溶解了,食盐只有部分溶解
活动五:探究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
在试管D中加入少量的食用油,再加入少量的水,进行振荡。观察现象 。再在试管E中加入少量的食用油,再加入香蕉水观察现象 。
对比D和E,可得出结论:
结论5: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你如何知道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
生:色拉油在水中不能溶解,在香蕉水中能溶解
师: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不会有温度的变化呢?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研究?
生:提出实验方案
师:归纳
教师演示
活动六: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1)取2支试管中,装入部分水。并用手感觉水温。
(2)在1支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在用手感觉前后的温度差异,温度变化 。
(3)在另1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在用手感觉前后的温度差异,温度变化 。结论:
结论6: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收热量
作业布置:作业本
板书设计
一,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溶解
实验一→结论1: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实验二→结论2: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实验三→结论3: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4,实验四→结论4: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5,实验五→结论5: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实验六→结论6: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收热量
教学反思
溶解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生活中实物和故事引入,在讲解实物和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溶解,引发学生对溶解特性的探究。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物质溶解性的认识。知道溶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且物质溶解的性质与物质本身,溶剂多少,温度等因素相关。
对影响溶解性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实验用品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药品的摆放和称量等。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堂的实验环节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加深,凭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知识面 知识面造谣中伤知识面知识面 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