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单元教材解读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单元教材解读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19 14: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计量时间》单元教学简析
1
内容编排
2
单元目标
3
实施建议
目录
CONTENTS
内容编排
1
本单元课题内容与上一版本教材相比,删减了太阳钟的相关内容,因为这个内容,在中年级进行了有关学习。另外,删除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的活动内容,因为那个制作要求比较高,目标难以达成,而且课程标准也没有相关要求。
单元起始课,明确学习主题并研究燃香钟
研究水钟的计时方法和原理,制作水钟
研究摆钟的计时方法和原理,制作钟摆
总结计时工具的研究,并联系生活
这个单元内容的编排,大致让学生经历和了解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
单元目标
2
学段目标
16.2-1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8.2-2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18.3-2
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
对应标准目标要求
01
这个单元对应课程标准的学段内容主要是技术与工程领域的。
因此,这个单元的主要概念也主要对应于技术与工程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技术与
工程
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新的课程标准中将不再提技术是对自然的改造)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单元主要概念
02
科学概念目标
l
燃香、水流在一定情况下匀速变化,单摆具有等时性。这些具有周期性运动特点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
l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l
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科学探究目标
l
能观察和记录燃香长度变化的信息。
l
能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
l
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l
能解释结果、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l
会用图表等记录、整理、交流信息。
l
会设计、制作和改进“水钟”、“摆钟”等简易计时器。
l
能通过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
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l
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
l
意识到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l
欣赏前人在计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做的贡献。
l
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体会社会的需求是计时工具发展的动力。
l
体会计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希望学生获得的认识、体验或经历
1.通过对计时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燃香钟、水钟、摆钟等典型的计时工具的制作、观测及研讨等活动,探究这些计时工具的特点及计时原理;
2.在研究认识古代水钟、摆钟等计时工具的基础上,经历设计、制作自己的水钟、摆钟等计时工具;
3.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计时仪器;
4.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5.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认识人类计时工具发展进程,关注计时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6.欣赏古人及其他同学在计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做的贡献。
……
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认识
1.自然界一些周期性运动的事物可用于帮助计时;
2.机械装置可以制造出来并被连续用来计量精确的时间长度;机械钟的精确性依赖于它的设计、选用的材料和它的制作工艺。
3.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重大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4.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
实施建议
3
突出技术与工程实践
指向获得大概念认识
这个单元的第3课、第6课是侧重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课
突出技术与工程实践
主体活动
(1)根据任务设计方案,用图文的方式表达;
(2)根据设计方案制作水钟;
(3)测试水钟计时精确度;
(4)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水钟。
这一课让学生经历了工程实践的相对完整的一般活动过程,以此来指导他们今后自己的工程实践活动。
明确任务
设计方案
制作
测试
评估与改进
工程实践不同于手工制作,它除了有动手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有“方案设计”环节。
设计是最能体现工程师工作内容的活动,工程设计具有系统性的预期分析以及建模等特点。
因此,在方案设计环节需要加强指导和启发。
设计并制作钟摆,通过调试使之成为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
根据任务制订合理而高效的实施方案,并能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灵活调整方案。
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
摆绳长度应该大致调整在哪个长度范围?
是盲目试误,还是有序思考?
教科书在这部分内容中,通过图文出示了两种研究计划(减半法或增倍法;每次增减5厘米法),并提示为了节省时间,可以每次测15秒钟,引导学生从如何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次数调试成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材中呈现的这两种方法,只是供学生解决问题时做方法参考(相当于是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举例)
学生可能想到的的方案(举例)
学生可能想到的的方案(举例)
学生通过前面的实践,完成了水钟、钟摆的设计制作。
这些制作活动是在获得相关科学认识,利用掌握的科学原理而完成的制作。
所以,这些工程实践活动也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认识——
指向的大概念(一)
科学发现的知识可以用于开发技术和产品,为人类服务。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指向获得大概念认识
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研讨把学生的认识指向科学大概念。
将要经历的主要探究活动
将要经历的主要探究活动
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
将要经历的主要探究活动
将要经历的主要探究活动
探究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摆锤的质量
摆动的幅度
摆的长度
这个单元,学生连续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时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后,学生也能认识到:
“时间不仅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燃香、沙漏、滴漏、单摆等)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时间”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时间运动的轨迹,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轨迹来记录。
本单元一系列学习“计量时间”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对多个“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活动过程。因此,本单元通过连续多个有规律运动现象的观察研究,又指向着让学生建构、发展另一个科学大概念——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指向的大概念(二)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大致了解并会重复人类计时工具发展的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从燃香钟,到水钟,再到摆钟。
如同古人一样,孩子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会发现一些计时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于是便会产生想要改进计时工具的内在需求。
另外,在研究同一种计时工具时,孩子们的认知和思维也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
例如,研究水钟,一开始发现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时间是相等的;继而又发现当水位变化后,水流速度并不是相等的;最后认识到只有保持水位不变时,水流速度才是相等的结论。
再比如,对于单摆的研究,孩子们一开始会发现同一个单摆在摆动起来的时候具有等时性(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但是不同的单摆的摆动速度却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摆绳长度会影响单摆摆动的快慢。
因此,本单元是学生理解“科学上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可获得的实证最为吻合的”这一观点很好的材料。
观测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摆具有等时性
同一个摆,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相同。
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所需时间相同。
对“摆”的第一阶段认识
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摆的等时性。
(摆幅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影响不大)
摆的研究
对“摆”的第二阶段认识
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的主要因素是摆绳的长短。(摆锤重量……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影响不大)
这两个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一样吗
对“摆”的第三阶段认识
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主要因素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长短有关。
这两个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一样吗
对“摆”的认识又向前发展了
摆锤重心位置影响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慢慢接近“摆长”的认识了)
学生经历了连续的“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科学理论”的过程,想必能慢慢意识到自己对一个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需逐步完善,且永无止境。
所谓的“科学理论”只是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的共识。即“科学上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可获得的实证最为吻合的。”
这种指向核心概念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指向的大概念(三)
科学上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可获得的实证最为吻合的。
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