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阳楼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6 20:51:00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 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炼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作者介绍 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重修了岳阳楼。为了记述这一盛事,滕子京便请他的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一篇《岳阳楼记》。滕子京想让范仲淹用他的生花妙笔,记下重修后的岳阳楼空前壮观的规模。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滕 谪 属 汤
晖 淫 曜 樯
怒号 楫 冥 汀兰
谗 芷 皓 璧
宠 偕 ténɡzhézhǔshānɡhuīyínqiánɡjímínɡchánzhǐhàobìchǒnɡxiétīnɡ háo yào 听课文录音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
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
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zhé)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指做州郡的长官到了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同“俱”,全,皆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翻译: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
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胜景,好景色日光雄伟景象虽然如此,那么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shāng)向北尽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翻译: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放晴迫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qiáng)(jí)像那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翻译: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
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
风,其喜洋洋者矣。 日光zhǐtīng全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荣耀(xié,一起)持,执至于鸟停息在树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欧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翻译: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探求或许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朝廷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这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翻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记叙的表达方式。
简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这一段主要是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范仲淹与滕子京(名宗谅)同年进士,又曾共同防御边郡,抗击西夏入侵。两人学问高深,且刚直向上,志趣相投,因此素来友善,颇为知心。滕子京被人诬陷私用官钱六十万贯被贬巴陵郡。而范仲淹也因为政治改革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于庆历五年(1045)被罢政贬放邓州。范仲淹被贬邓州,虽未消沉下去,但内心颇有几多人生感慨。而当得知“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的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时,范仲淹很是牵挂,惟恐子京因此再招祸端。范仲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子京说。相关链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概述登楼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描写。这一段话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是什么表达方式?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笔。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思考讨论 阴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写景抒情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阔大胸怀)(政治抱负)齐读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议论的表达方式。历史渊源     屈原:路漫漫其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时代色彩   庆历革新后,范仲淹、欧阳修、滕子京等改革官员先后被贬谪偏远之地。但众人忧国忧民之志不改。范仲淹满怀激情地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其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对积极进行改革的这个政治阵营的精神的总结。《岳阳楼记》中体现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庆历之际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结晶。后世影响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中棠: 为救国而发起洋务运动。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是怎么理解的?岳阳楼记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记叙洞庭湖全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阴——悲
晴——喜描写
抒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忧,后……乐议论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中心思想1.一词多义。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通 ——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旷 ——则有心旷神怕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
有时或许通过顺利通晓开朗宽广2.古今异义。制 增其旧制

备 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古义,详尽;今义,准备景 至若春和景明
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日光;今义,景物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古义,没有;今义 ,微小
3.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同“俱”,全,都。——属,同“嘱”,嘱咐。4.虚词。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其 其必曰—— 其喜洋洋者矣—— 来因代词;他,他们语气词5.你能举出文中词性活用的例子吗? 翻译句子,解释加点字。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6.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7.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8.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9.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1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1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你写对联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自托胸臆范仲淹再绘洞庭湖抒发抱负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居庙堂当忧其民处江湖应思其君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为国为民范仲淹之
矛盾人生 参考资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宋史》范仲淹出身微寒,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举进士第之后跻身仕途。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时遭劫难。先谪知饶州,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仕途中病死。 范仲淹在宦海中奋力挣扎,虽几经浮沉,终不失其忧国忧民之志。他的人生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无论由朝官到地方官,抑或由地方官到朝官再到地方官,他都力图刷新政治,积极进取,在治军治民上均卓有建树。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范仲淹要实现其比较进步的政治抱负,是非常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当其政治改革主张被挫败之后,他的内心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每当其被政敌击败,被谪贬之后,他的心力自然会有一种疲惫感,这样,就会隐隐产生一种渴望宁静生活的归隐思想。 由于开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谪到了陕西守边四年,尽管他领导边地军民坚决抵抗西夏的入侵,使得敌人不敢进犯,但当时的范仲淹时时流露出一种浓烈的怀乡情绪。在他看来,只有家乡才能给他以心灵的慰藉。戍边期间,他在《渔家傲》词中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防守边疆的任务在身,致使空有满怀乡愁而归家不得,耳听哀怨凄凉的羌笛声,不觉落下伤心的泪水。他还在《苏幕遮》词中道:“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沉浮不定的宦游生活使范仲淹产生了游子漂泊异乡的思恋故土的情感,思乡怀旧之愁实在难以排遣,只得独对明月,以酒浇愁。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滴滴浊酒有如思乡的泪水何其苦涩啊。 几经浮沉的宦海生涯,使范仲淹颇感心力交瘁。他在努力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同时,愈益厌倦扰攘的官场争斗,企望恬静的自由生活。充满争斗与凶险的封建政治舞台,特别是多劫难的生活际遇,孕育了范仲淹淡泊名利、出世归隐的思想,只不过其人生主旋律是高亢昂扬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正是作者主动找寻、构建自己人生精神支柱、积极进取的自我表白。他借古仁人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广的胸襟,借古仁人之言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他一生政绩卓著。而这正是作者高亢昂扬的人生主旋律。在激动、欣慰之时,范仲淹不能不想到以物喜、以已悲的“迁客骚人”的大量存在,而自己志同道合者的少之又少,不能不想到时势的艰难,官场的争斗,政敌的凶险,也不能不想到自己多劫难的生活际遇,自己政治抱负的难以实现。也许范仲淹正是想到了这些,在文章收束之际,其内心才显得格外沉重起来。想到这些,万千感慨只得凝聚在似有千钧之力的“噫!”的叹息声中,万千哀愁只得凝聚在“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问句之中。这沉郁惨痛的叹息,这无奈乏力的发问,正凝聚着范仲淹复杂的情感,折射出范仲淹矛盾的人生。他热情渴望得到朝廷的充分赏识和信任,愿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而面对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严峻现实,在志同道合者难以寻求的情况下,他要矢志不渝地独立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却又挣扎得异常艰难,我们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切地坦露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其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是值得赞美的,直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其淡淡愁绪让我们认识到了封建时代杰出政治家坎坷惨淡的人生与孤苦无奈的心境,《岳阳楼记》写真了范仲淹交织着矛盾的人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范仲淹可敬可爱的质朴形象。 读后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闪烁着珍珠般的异彩,有不朽的文学巨著,也有精辟的格言、警句。宋代文学巨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为后人称道。它指出了做人的根本,道明了人生的真谛。
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对于我们这些刚踏上社会的青年来说,是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人活着就要为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昌盛、他人的幸福而奋斗。要忧于民前,乐于民后,自己的荣辱生死则是第二位的问题,一句话,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不妨从历史上寻觅几位英雄的言行作为对这个观点的佐证。
翻开我国史册,上面记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西汉大将霍去病未报国家安宁,不受外族侵扰,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一生,当他凯旋时,皇帝亲自出城迎接他,但他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迷恋宝马雕车,富丽堂皇的将军府也难动英雄报国之心。他想到的只是边境上的匈奴还在侵扰百姓,国家还没有彻底得到安宁,不久,便回到了自己军中。这部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吗?辛亥革命时期的巾帼女杰秋瑾,家境富裕,生活安逸,但当她看到祖国山河支离破碎任人宰割时,她恨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忧穷苦百姓的贫寒、愚昧。为了拯救民族,振兴中华,她抱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坚定信念,慷慨悲歌,从容赴死。只有像他们那样,活着才能称得上“人杰”,死了才称得上“鬼雄”。
谈古宜鉴今。在今天,我们更要发扬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我们青年是初生的朝阳,民族的希望,为了建设好四化大厦,我们要忧于民前,乐于民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中坚。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今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他们不管国家建设,人民利益,只要给钱就干,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统统置于脑后。必须指出,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这种思想与当前的形势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重提发扬革命的苦乐观很有必要。对于那种“忧”钱少,“乐”钱多,一心向“钱”看的人,我们不妨规劝一句:不知共产主义为何物的古人尚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况历史的长河已奔腾不息的流到了今天?
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以国家中兴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