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复习热点一:祖国统一与一国两制
【2012高考预测】国家统一是民族兴旺的重要条件。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台湾问题的解决,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加之国际反华势力介入,使台湾问题成为时事政治重大热点。从“一国两制”提出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显示出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自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以来,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国民党赢得台湾选举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再度升温 ,2010年玉树地震,台湾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尤其是两岸“三通”的正式实现,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必将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
【考点分析】
1、古代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据史书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称台湾为“夷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朝)、东番(明初)、台湾(明中后期)等。
《明史·鸡笼》篇第一次使用“台湾”这个名称。
2、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的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
(2)清朝:
①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②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清政府(光绪帝在位)正式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3、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对台湾的侵略和中国人民为保卫台湾而进行的斗争。
(1)外来侵略
①荷兰(1624~1662年):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②英国(两次鸦片战争中):鸦片战争中鸡笼遭受到英国的侵略。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台湾、淡水被辟为通商口岸。
③美国:1867年曾侵略过台湾;1950年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④法国(中法战争中)
⑤日本(两次侵略台湾:1874年在美国支持下侵略过台湾,但被台湾人民驱逐;1895年,腐朽的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5~1945年长期侵占台湾)
(2)中国人民为保卫台湾而进行的斗争
①清初,郑成功1661年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②《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求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组织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4、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
(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被“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3)第三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维持所谓“中华民国”的法统。从此,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
特别提醒:
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中,前两次分离,因荷兰和日本侵略所致,因此,属于国家主问题。第三次分离,因国民党败退割据台湾所致,因此,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即当前所说的台湾问题。(参考新课标教材)
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和法律依据
一个中国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清朝: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4)1943年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它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就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1945年,在波茨坦会议召开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再次以国际法的形式肯定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6)1972年,在上海签订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7)在1979年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对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特别提醒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制定和发表的含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中美建交公报》等国际社会正式文件为依据,国际社会明确承认中国对于台湾拥有主权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1995年1月,江主席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即“江八点”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摘“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等等。
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7.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⑴.主要障碍:
①.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台湾当局的“两国论”和民进党的“公投”、“制宪”、“国号简称”等活动,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蓄意挑衅,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绊脚石;
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
⑵.统一的依据:(有利因素)
①.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实略);
④.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8.为什么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
③.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保证;
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外国敌对势力和台独分子的,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防止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9.有人认为,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的方式行使民族自主权。你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是他不存在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前提;
⑵.“主权在民”是指主权属于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对台湾的主权,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而不属于台湾一部分人;
⑶.台湾自古以来都未成为一个国家,既不是殖民地,又不处于外国占领之下,不存在民族自决权的问题;
⑷.以“主权在民”为借口,企图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把台湾分裂出去,不仅是徒劳的,而且其结果是必将把台湾人民引向灾难;
10、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古代的统一与分裂 :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
辽、宋、夏、金、蒙古并立时期(简称宋元时期)。
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四次局部统一 :
①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
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④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近现代的统一与分裂
(1)统一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成统一。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分裂:
①历史上的多个政权并立时期:
晚清时期:1853-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北洋军阀政权3政权并立。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延安抗日民主政权、 长春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
府4政权并立。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局部分裂:葡萄牙占据澳门、英国占据香港、日本一度占领台湾(1895-1945年)。
11、世界史上各国分裂与统一的史实:
(1)分裂:
①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②1861年,美国南方奴隶主贵族在里士满建立政府,发动叛乱,分裂国家;
③1918年10月,奥匈帝国瓦解,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的国家。
④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度分裂。
⑤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在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⑥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
(2)统一:
①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南北实现了统一。
②1870年意大利完成了统一;
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完成了统一;
④1990年两德再度统一。
⑤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加强。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2.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3.台湾是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②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③康熙帝派施琅等进入台湾,设立台湾府
④我国现今的政策是尽可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之所以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其最主要是因为
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中国通过抗日战争收回台湾等领土
C.《开罗会议》等要求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台湾、东北等必须归还中国
D.因为中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斗争而造成的
5.2003年11月8日福建省晋江市为纪念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了
一位著名将军的塑像。这位人物应是:
A.施琅 B.郑成功 C.徐镶 D.刘铭传
6.康熙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①派施琅将军率军统一台湾 ②1662年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1684年设置台湾府 ④1885年设台湾省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
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指
A.香港 B.台湾 C.东北 D.南京
8.近代上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涉及到在台湾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据清代史料记载,台湾“百货皆取资于内地”;乾隆五十年浙江杭、嘉、湖三府歉收,“招商贩运闽省台湾仓谷,以资粜济”(粜指卖出粮食)。对此材料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B.台湾的日用品通常需要内地供应
C.两岸经济贸易互补 D.杭、嘉、湖三府的粮食通常需要台湾供应
10.1941年2月,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代表居里来华,路过香港时对宋庆龄说:他将警告蒋介石,如继续同共产党对立、玩弄手段,是不成的;居里到重庆后,会见周恩来并表示:美国赞成中国统一,反对日本。分析当时的历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居里上述言论其实是假反蒋
B.当时美国赞同国共一致抗日
C.在对华政策上,美国同等看待国共两党
D.居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蒋介石集团的利益
1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实现了三通,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2.美方在台湾当局推动的“入联公投”问题上多次表明不应举行,最主要是因为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 B.能够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C.有利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D.台湾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
13.下列是反映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 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倡两岸直接“三通”,1980年国民党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隔绝状态结束
② 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③ 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将指日可待
④ 没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国际上的反华胜利势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由武力解决转为和平解决,其标志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D.2000年国务院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15.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
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通过两岸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开放“三通”、扩大交流,为两岸的共同繁荣携手奋斗的美好愿景。据此回答17—18题:
17.《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
④中国政府两岸和平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④
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
①得到台湾全体人民的一致拥护 ②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反响
③促进了两岸的缓和与交流 ④使台湾到大陆经商、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0.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终梦圆。“三通”是指
①通航;②通话;③通信;④通邮;⑤通商;⑥通电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④⑤
21. “世纪的握手”——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
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胡锦涛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
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
A.合作—分裂
B.分裂—合作—再分裂
C.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D.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又合作
22.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
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思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23.2008年11月,大陆的陈云林和台湾的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签署协议,促进了两岸大三通时代的到来。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和平理事会
24.台湾当局将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历史全部列入世界史课程,此举引起岛内各界人土的极大愤慨。这是因为
①任何阻挠祖国统一的行为都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台湾当局的这一做法,企图从文化教育上切断台湾与祖国的脐带联系,最终实现“台独”
③台湾当局的这一做法,企图将台湾与中国分割开来,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④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25.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
④国际反华势力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近代时期台湾得到进一步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台湾的近代化是清朝在台湾的自强运动。而自强运动是清廷官吏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鉴于内忧外患,必须因时变革,引进西方物质文明所进行的西化运动。这 是清朝面对外来船坚炮利的挑战所作的第一次回应。
——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现代化》
材料二 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1820-1879年,道光进士,1867年任船政大臣,1875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开始的。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并大力倡购铁甲船,从此迈出军事近代化的步伐。1875年,沈葆桢被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翌年开始动工凿井,建立起第一个近代民用工业。同时实行开山、抚垦,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处设招垦局,招工来台开垦荒地,以促进内山的开发。所有这一切说明沈葆桢不愧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创者。
——《台湾近代化的首创者—沈葆桢》
回答:
(1)简述郑成功开发台湾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台湾开发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指出沈葆桢促进台湾近代化的基本方法。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救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2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3 1999年李登辉提出:“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发表讲话,再次鼓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首次正式公开和明确地将海峡两岸说成是“两岸一边一国”。
材料4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5 2004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回答:
(1)在历史上,台湾被迫和大陆数次分离,后又是怎样重归祖国怀抱的?
(2)材料1和材料4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从材料1到材料3,台湾当局主要领导人的政策和打算是怎样变化的?
(4)简述台湾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5)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1991年11月,(老)布什政府借冷战结束的气候,以强硬的态度协助台湾参加在汉城举行的“亚太经合会议”,之后双方同意支持台湾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身份重返“关贸总协定”……布什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美国武器库中最先进的F—16战斗机……布什又决定派他的内阁成员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于1992年12月访问台湾。
——赫雨凡《美国对华政策内幕》
材料四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台独”言行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分裂活动。使用武力是指:一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二是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三是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三个如果”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
——中国政府的郑重声明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又出现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3)材料三中哪些内容违背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精神 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和相关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台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目前影响祖国统一的障碍有哪些。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2 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弹其“远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材料3 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后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
(3)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经历过哪几次分离与回归
(4)你认为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失败投降,1945年10月,台湾重归中国版图。
(2)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立场不同。
(3)反攻大陆——竭力保台——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4)①台湾岛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它南与海南岛,北与舟山群岛形成“犄角”之势构成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有力的战略海防线,是我国东南海域的一道天然屏障。
②它不仅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枢纽,而且是我国唯一可直接进入太平洋的出海口。同时台湾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相连的必经通道,也控制着中东石油输往东亚的油路,是日本进口原材料和战略物源交通线的“脖颈”。
③台湾经济可与中国大陆互补,其海洋专属经济区,是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广阔基地,也是我国开发大洋海底资源的主要前进基地,是我国走向远洋的大门。
(5)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一致对外。(只要含义相同或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得分)
28.(1)由承认中国收回台湾行使主权到有条件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原因:二战中,美国要联合中国抗击日本,所以承认中国对台湾收回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问题成为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对台湾政策随之发生变化.
(2)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原因: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已处于下风,因而通过和中国改善关系来牵制苏联.
(3)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台湾进行官方往来;支持台湾在国际舞台上作为政治实体进行活动.
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的发展,美国又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压制中国.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美国利益,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4)对台湾方针的变化: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障碍: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29.(1)"一国两制" 。使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得以成功解决,也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正确思路.
(2)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否承认一个中国).
(3)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盘踞台湾,台湾再次出现与祖国大陆分离局面.
(4)①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②"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③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④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⑤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