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衣
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
《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有目无篇,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诗经》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风”又称“国风”。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精神与抒情特性。根植于人民生活,立足于社会现实。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有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构成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弓|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比兴”)
3.句式和章法特点。①以四言为主;②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诗经》中多用叠句、叠字、双声叠韵。《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叠字、双声叠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
③《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
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应,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导入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答案:薄言采之。薄言掇之。薄言袺之。/搔首踟蹰。说怿女美。美人之贻。
阅读
欣赏名家范读,自己有感情地认真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翻译诗歌。
反馈
讨论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3.为什么诗歌中反反复复出现“我”?请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展示
点评
检测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无衣》共三章,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答案:
1.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2.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3.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4.D
八、应用
浅谈《诗经》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歌体裁繁复多样,诗歌作家人才辈出,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中,爱国主义成为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间。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作品,更是这红线上璀璨的明珠。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作为中国诗歌史中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义。下面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诗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出车》(小雅)为代表。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谓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彼兆矣,建彼旄矣。彼於兆斯,胡不旆旆?忧心忡忡,仆夫况瘁。
此诗约作于周宣王时,当时西周经常与西戎各部落发生战争,诗中写了一位武士自叙他与统帅南仲出征讨伐猃狁及凯旋的情景。全诗共六章节,可分三部分。一二章节写战前紧急动员。“王事多难,谓其棘矣”写了大敌当前,国家危难,将士们紧急应征的情形。三四五章节,从不同角度叙事、描写和抒情,刻画了一位战功赫赫,献身国防而有家难归的英雄将领南仲的形象。第六章节写押解战俘,凯旋归来时的情景。“执讯获丑,薄言还归”,写了将士凯旋时的兴奋之情。“赫赫仲南,猃狁于夷”,通过对比,猃狁的狼狈,南仲的威武跃然纸上,保家卫国取得了最终胜利,揭示了侵略者必败的道理。诗人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一位忠于国家,为靖边安民终年戎马倥偬的统帅,是《诗经》中爱国主题最深刻的一首诗歌。
二、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写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无衣》(秦风)为代表,它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约作于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66年,是秦庄公或秦襄公对西戎作战时所作的军歌。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全不全。“与子同袍”,相互勉励,同甘共苦,由于“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作了回答,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紧承上章,继续勉励,鼓舞斗志,大家一起行动。“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紧承上章,继续勉励,一起出发。队伍激昂高歌,团结一致,奔赴战场。《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精神,慷慨雄壮,确实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三、通过写亡国之痛表现爱国之情,以《黍离》(王风)为代表。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诗的主人公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他于东周初年来到西周首都镐京,只见往昔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到处长满禾黍,不禁悲从中来,忧伤至极。追念故国,彷徨心伤,遂作此诗。这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伤怀诗。“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状眼前之景,历历在目,表现了国破家亡,满目凄凉之景况。“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头顶上的苍天啊,谁把故国弄成了一片废墟!)表现了亡国之痛。结构上重章叠唱,低徊深沉,是作者对周王朝由于腐败最终导致亡国的有力控诉。
四、通过个人力量力挽狂澜,保家卫,显示了英雄人物的作用,以《载驰》为代表。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魃。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政治抒情诗,传说作者是春秋时代的许穆夫人,她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诗中表现她不辞劳苦,不顾许国大夫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救国主张和行动,非常感人。“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写了她忧国忧民长途跋涉的情景,“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写了她的雄才大略,以及她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全诗激情张扬,语言畅达,惟妙惟肖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点,一位伟大的爱国女诗人形象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表现将士为国守边,虽苦犹荣的豪迈之情。以《采薇》(小雅)为代表。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诗用士兵的口吻,写其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叙戍边作战的苦况及思乡之情,诗中表现守边之苦的同时也表现了将士为国守边的豪迈,爱国之情深厚。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内容,它曾深深打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艺术上更有称奇之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公认为是《诗经》中写得最好的名句。另一方面,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