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讲义)——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讲义)——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9 14:1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梳理】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表现
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形成
亚洲
欧洲
策略
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支持
历程、标志
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英、法的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危害: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典型例题】
1.有学者将两次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分为四个时期——强制时期:联盟国家;和解时期:国际联盟;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下列有关德国的历史事件,发生于上述第三个时期的是(

A.签署《凡尔赛和约》
B.希特勒的上台
C.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德国突袭波兰
2.如图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一幅漫画,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一战造成世界经济损失惨重
B.法西斯统治冲击着世界经济
C.胡佛反危机加重财政的负担
D.经济繁荣背后隐藏严重危机
【知识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展特点: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爆发
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4.全面爆发
(1)标志: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状况: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5.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人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影响: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7.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典型例题】
3.关于“14年抗战”的说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已提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蒋介石晚年回顾:“第一大耻,已经由14年抗战成功而洗雪”。上述说法(
)
A.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共识
B.推动国两党再次合作
C.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
D.赞扬了正面战场的功绩
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不可忘记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人民的区别,我们对前者不应寄予过高的期望。1941年12月,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提出“日、英、美战争后,我对英美之政策,应当是建立与展开中共与英美政府的广泛的真诚的反日反德的统一战线”。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B.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C.国民党投降情绪高涨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5.下列方框中文字为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的影响是(

①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②刺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③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④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知识梳理】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
(1)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a.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b.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千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c.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联合国等。
2.联合国的建立
(1)性质: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评价: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1)积极意义: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局限性: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4.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秩序
(1)实力对比
①欧洲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二战后初期,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③苏联壮大:经济虽然逊于美国,但是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2)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典型例题】
6.在联合国的设计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它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它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D.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德国回到了强权政治,世界局势进入危机时期,故选B;A项发生于强制时期,排除;C项发生于二战尾声,而题目要求的是发生于一战后到二战前这一时间段,排除;德国突袭波兰就意味着二战已经开始,而题目要求的是发生于一战后到二战前这一时间段,排除D。
2.答案:D
解析:从图片可得出,其反映出美国拥抱“经济繁荣”,并与之结婚,最后却是一堆骷髅,说明经济繁荣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危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一战的影响,排除A;当时还没有法西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危机爆发的前夜,没有体现应对危机的措施,排除C。故选:D。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美国支持中国抗战,因此中共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与美国合作,故B项正确;1938年敌后战场已经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故C项错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是在1942年1月,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从“保护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和“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法西斯国家形成同盟,联合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这一行动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在1941年12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在1942年,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②④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②或④的A、B、D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的建立。材料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有助于五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故选A项;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重视保护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故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排除C项;联合国强调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故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