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位

文档属性

名称 工业区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05 20:1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区位
课标要求: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各个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并能应用于工业区位的分析。
用联系发展的眼观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认识并熟记世界主要的工业区。
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工业区位规划意识,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
教学难点: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学情分析:
高一的新生,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提高,往往难于适应这个阶段的学习,造成部分入学成绩逐步下降,经过调研发现,导致学生衔接不好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内容容量增加,难度加大初中课程内容比较简单,进入高中后学习内容加深,系统化,特别是上册的自然地理课程内容难度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学习方法,那么部分学生会发生跟不上的情况。
2、学习方法不科学,被动接受较为普遍。新入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用初中甚至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的内容,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材内容不理解和掌握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机械地死记硬背,对地图不重视,不少学生表现为很用功去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往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于是这部分学生也容易落伍。
教材分析: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的区位选择是本节的基础又是核心,又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节教材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内容组成。首先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怎样影响工业发展和工业区位选择,既是本部分内容的关键,又是学习后面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区,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基础。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的选择,学生对区位影响因素和区位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涉及到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涉及到的地理背景知识较多,因此难度也较大。
教学简单流程:
1导入:以分析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为例导入工业区位影响因素。
2以具体的实力解析影响工业区为的各个因素。有原材料、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环境因素、等等因素。总结,以高考题目来提升学生的掌握程度。
3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用汽车生产实例解析工业联系与集聚,概括出我国的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有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分别解释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等不同层次的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在前面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工业带。(识记内容)
5工业生产活动队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以高考题解答来检查学生学习掌握程度。
6、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