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无衣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无衣 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13: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诗经》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
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重点词语
袍: 战袍  
泽:里衣 
 

(cháng):下衣 
  同仇:同样仇恨敌人 
  偕作:一起行动起来
  偕行:一起去(上战场)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外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里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创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hào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jī,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内容赏析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3、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4、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诗是一首赋体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③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准备)
(赴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用“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内容赏析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反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
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重章叠句的特点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有的通篇重叠,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
拓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对比阅读】
朗诵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
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
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与《无衣》对比阅读
按其内容,《无衣》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