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13: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
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
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
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回顾
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句式章法
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统一征战)
(统一行动
铠甲兵器
(统一思想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兵器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层层递进
重章叠唱的作用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义。
纵观秦国崛起的历史,无论是在穷途绝境中的挣扎,在困顿流离不曾泯灭的生命活力,还是在变法图强中的坚持,抑或是扫平天下时的执着,都体现着《无衣》团结图强的精神。
此后的岁月中,在中华民族遭遇外族入侵,在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时,仍有志士屡败屡起,百折不挠。这首慷慨激昂的《无衣》,早已镌刻进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秦风·无衣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1.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兵车派遣完毕,待命在那牧地。出自天子所居,让我来到此地。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谓其棘矣。
召集驾车武士,为我驾车前驱。国家多事多难,战事十万火急。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彼兆矣,建彼旄矣。
兵车派遣完毕,集合誓师外郊。插下龟蛇大旗,树立干旄大纛dào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彼於兆(画有龟蛇鸟隼的旗)斯,胡不旆旆?忧心忡忡,仆夫况瘁。
鹰旗龟旗交错,何不招展挥摇?心忧能否歼敌,士兵行军辛劳。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
jiē,采蘩祁祁。
春日缓行天宇,花木丰茂葱郁。黄鹂唧唧歌唱,女子采蒿群聚。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xiǎn
yǔn于夷。
押着俘虏审讯,高高兴兴回去。威风凛凛南仲,玁狁全被驱除。  
 2.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写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无衣》(秦风)为代表,它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朱熹
后人评价《无衣》夸其“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吴闿生更在《诗义会通》中赞道:“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3.通过写亡国之痛表现爱国之情,以《黍离》(王风)为代表。


彼黍(一种农作物)离离,彼稷(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诗的主人公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他于东周初年来到西周首都镐京,只见往昔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到处长满禾黍,不禁悲从中来,忧伤至极。追念故国,彷徨心伤,遂作此诗。这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伤怀诗。“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状眼前之景,历历在目,表现了国破家亡,满目凄凉之景况。“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头顶上的苍天啊,谁把故国弄成了一片废墟!)表现了亡国之痛。结构上重章叠唱,低徊深沉,是作者对周王朝由于腐败最终导致亡国的有力控诉。
4.表现将士为国守边,虽苦犹荣的豪迈之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诗用士兵的口吻,写其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叙戍边作战的苦况及思乡之情,诗中表现守边之苦的同时也表现了将士为国守边的豪迈,爱国之情深厚。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艺术上更有称奇之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公认为是《诗经》中写得最好的名句,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具体实际的自觉行动。我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应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真情奉献、挥洒汗水,接续奋斗、同心筑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将个人的青春之力、奋斗之志转化为脚踏实地、不懈奋进的报国行动,铸起时代中国之乾坤郎朗清清,赓续崛起中国之日月光华璀璨,共绘未来大国之风光山高水长。
静女
先秦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luán美好),贻我彤管。彤管有炜(红润美丽),说怿女美。
自牧归(通"馈",赠)荑(tí),洵(实在,诚然)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美哉!诗经
有一种美无须修饰,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长歌。河畔滩头,关关雎鸠的鸣唱声里,我们听见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箴言;山野林地,坎坎伐檀声里,我们看见一群坦露的脊背上迸发出的“不稼不樯,胡取禾三百亿兮”的悲怆;旌旗飞扬处,我们听见了出征将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怒吼。寻声于庙堂神社前的虔诚祭礼,隔墙于深宫飞檐下的教化叠咏。无论放浪,还是婉约;无论高歌引吭,还是踱步吟哦,听来的都是那样自然、真切、活脱、透明。纯粹得就像远古的天空,无邪得宛如源头的活水。这,便是诗经。
有一种美不会凋谢,那是盛开在一个民族血脉上的鲜花。三千多年前,当季风吹绿太平洋西岸的大陆,在一个古老的国度里,我们没有留下姓氏的先民,将生活爱情劳动揉进琴瑟,穿越于关中走廊,中原沃野,齐鲁大地、燕山脚下。让散布在山间田野里的飞歌流韵,漫延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
历史的风吹落了无数的皇冠,吹散了无尽的繁华,却吹不断那一串串带响的竹简,以及竹简上留下的无数指纹的风景。三千年涛生云灭,不变的还是那跳动着生命活力的人性之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不同室,死亦同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难描难画的美丽啊,美的山水鸟虫,美的林木花草,更有美的人、美的情操,美的节奏、美的律动,在人类所有关于美的词汇中,诗经是你最动人的面貌。
我们欣赏靓女,就会想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一抹秋波,融化千年不化的冰霜和冷漠。
我们赞美俊男,就该是“洵(实在)美且仁”、“洵美且武”。手握用美化成的利剑,展现那内心的仁爱。
来吧,让我们循着先民的歌唱去无限地接近浩瀚的文化长空。
来吧,让我们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踏青,去漂流,去追寻,去拾起尘封记忆中永远的歌。
哦,美哉,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