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
红
烛
》
闻一多
导入: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2019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七子之歌》也再次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被唱响,11岁的小女孩龙紫岚继1999年澳门姑娘容韵琳第一次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七子之歌》后,成为新的传唱人。闻一多先生慷慨痛切的词,传唱二十年来感动无数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闻一多先生的诗歌:《红烛》。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自己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
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
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
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
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
《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闻一多与“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给下列字词注音:
躯(
)体
烧沸(
)
捣(
)破
点着(
)
脂(
)膏(
)
慰藉(
)
耕耘(
)
查字典,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1、脂膏:
2、慰藉:
3、耕耘:
反复诵读,识记:
躯(qū)体
烧沸(fèi)
捣(dǎo)破
点着(zháo)
脂(zhī)膏(gāo)
慰藉(jiè)
耕耘(yún)
1、脂膏:脂肪;比喻劳动人民的血汗。青:油脂。
2、慰藉:安慰。
3、耕耘:耕地与除草。泛指田间芳作。也比喻其他方面的辛勤劳动。
文本探究
题目名为《红烛》,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
明确: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
从所咏之物开始:
1、在诗人笔下,“红烛”有哪些特点?
明确:
(1)颜色:红
(2)品质:毁灭自己、奉献自己
(1)“红烛”的“红”:
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赞叹红烛的“红”?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诗人在哪些诗节讴歌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明确: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个诗节充满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以诗人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得的觉悟。
(2)“红烛”的品质:毁灭自己、奉献自己
这两个诗节是如何表达诗人对红烛的强烈赞美的?
①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②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③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笔下的“红烛”与自己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六节里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的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游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讨论:诗歌为什么用李商隐的诗句开头?
明确:李商隐的诗句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精神的思考。且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来展开抒情的。
总结: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