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WORD版,带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WORD版,带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0 06: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
B.
君主对地方的掌控力有限
C.
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德政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宣称其“德”为上帝所赐予,后人要以先祖与周王之德为楷模。据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A.
竭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注重构建伦理政治
C.
已摈弃天命的神秘权威
D.
积极践行民本理念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据此可知,井田制是一种(?
?
)
A.
地主土地私有制
B.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
奴隶土地私有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
据史书记载,武王伐商后,虽诛杀了纣王及其帮凶,但对于商王朝的后裔则相对宽容,还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后武庚叛乱被镇压,周公又封纣王的兄长微子于宋并奉殷祀。周王室的这种做法,体现了()
A.
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征
B.
王权专制与原始民主的调和
C.
宗法制立嫡以长的特色
D.
礼乐文明下的人道主义精神
据统计,先秦祭祀类建筑词汇中,泛指祭祀场所的词汇共有8个,祭祀神灵类建筑词汇共有17个,而祭祀祖先类建筑词汇则多达32个,其中,庙、宗、祖、宗祊、宗祧等均多见于先秦文献中。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
宗庙建筑技术精湛
B.
血缘色彩较为浓厚
C.
贵族政治不断衰落
D.
宗法制度经久不衰
哲学家徐复观认为:“殷代无嫡庶之分,周之太王、王季、文王,在继承上亦无嫡庶之分。故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因之,假使殷代也有宗法,与周的宗法制度,不会是相同的”。这说明
A.
“封邦建国”之制始于西周
B.
商代尚未形成健全的嫡长子继承制
C.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D.
商、周政治制度之间不存在延续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下列制度中,与家风关系密切的是( )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世袭制
D.
宗法制
西周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伴有盟誓仪式,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誓词内容主要为“无违王命”、“夹辅周室”等。据此可知,盟誓仪式旨在()
A.
壮大反商同盟力量
B.
加强宗族内部团结
C.
扩大周朝统治区域
D.
强化对诸侯的约束
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天地相通、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颛顼“绝地天通”,把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其他人不能参与。这一变化
A.
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B.
成为了阶级分化的源头
C.
导致了神权王权的分离
D.
促成了专制统治的建立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族血缘关系
B.
中央集权意识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的双孔青铜铚(镰),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青铜臿(锄)。据此推断,西周
A.
工商食官制度高度发展
B.
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
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
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产生于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王室占卜的卜辞,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下列关于商朝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今殷墟一带出现了铁犁牛耕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历法
C.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D.
已具备冶炼青铜器的能力
在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1万多处,如磁山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遗迹,并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这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B.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农作物的国家
C.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D.
人们生活方式已由狩猎、采集发展到早期农业
考古资料显示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海贝,很多来自渤海至南海海域,甚至还有产于印度洋的,一些刻写甲骨文的龟甲也被证实产于南海。这反映出
A.
价值认可与跨地域交往相互促进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步奠定
C.
我国辽阔疆域版图已经基本奠定
D.
中心政治权力有效控制较为广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国原始文化分布单一,先后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成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家国一体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除北魏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有重要变化和创新。三省六部制有效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宋夏金元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民族间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但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元朝结束分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长期以来,女真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上述材料中,存在多处表述错误,请找出六处错误,并按所给的示例写出正确内容。
答题示例——
错误:中国原始文化分布单一(请摘抄原文)
正确内容: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B.根据“‘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对地方的掌控力有限,周王朝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符合题意。
A.依据“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可知A错误。
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的是秦朝的郡县制,故C错误。
D.说法不符合西周的史实,故排除D。
故选B。??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德政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故不选A。
B.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德政思想贯穿于西周时期,后人要以先祖和周王之德为楷模,这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借重伦理政治以稳固统治,故B正确。
C.先祖和周王的德由“上帝”赐予,体现了天命的权威,故不选C。
D.材料反映的是德政思想,没有体现民本理念,故不选D。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井田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井田制即公田指的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家即国王所有,故B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与礼乐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尽管商朝遗民进行叛乱,但周王室依旧对其进行分封,体现了礼乐文明下的人道主义精神,故
D正确。
A.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分封制等级问题,故A错误。
B.题干中未涉及原始民主,故B错误。
C.题干中并未提及宗法制立嫡以长,故C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代的继承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故不选A。
B.根据“殷代无嫡庶之分”“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可知,商朝没有形成严格区分嫡庶、父子相传的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故B正确。
C.与材料信息无关,故不选C。
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D。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D.“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就是重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秩序,这与宗法制有关,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盟誓仪式是在西周分封诸侯时进行的,当时商朝已经被周推翻,故排除A项。?
B.从题干中誓词内容主要为“无违王命”、“夹辅周室”等,可知誓词强调的是诸侯的责任,没有涉及受封诸侯是否是同姓王室子弟,并不是强调王室宗族内部关系,故排除B项。’??
C.从题干中盟誓的誓词强调的是诸侯服从天子的命令,辅助王室,没有涉及到西周地域的扩大,故排除C项。??
D.从题干西周分封的诸侯宣誓的誓词内容主要为“无违王命”、“夹辅周室”等,可知这种盟誓仪式反映出受封诸侯必须要效命于周天子,以维护西周的统治,故题干内容体现出这一盟誓仪式是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约束,故D项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国家的形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到“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可知,贵族垄断神权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
B.阶级分化的源头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神权和祭祀的出现,故B项错误。
C.题干中的现象促使王权与神权的结合而非分离,故C项错误。
D.少数人控制神权的远古时期并未建立起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略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元谋人是原始采集时代,当时没有出现中国农业,故A错误。
B.北京人是原始采集时代,当时没有出现中国农业,故B错误。
C.山顶洞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故C错误。
D.结合所学可知,大米是中国长江流域的农业主要产品,河姆渡是在长江下游地区,这里适合种植大米,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的双孔青铜銍(镰)、河南三门峡市錿国墓地的青铜(锹”说明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地区出现了青铜器制造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故B正确。
A.该项是无关项,故排除A。
C.该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C。
D.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故排除D。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朝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错误。
B.夏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历法——《夏小正》,故B错误。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朝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故C错误。
D.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已具备冶炼青铜器的能力,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种类繁多,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工艺高超、铸有花纹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略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代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来自渤海甚至南海和印度洋的海贝,且部分海贝被刻写了甲骨文,说明当时出现了跨区域的交流和价值认可,故A正确。
BC.商代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辽阔疆域版图也尚未奠定,故BC错误。
D.商代地方实行方国,中央政治权力并没有实现广泛的有效控制,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导致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背景:根据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可知这是:武王伐纣,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建立;“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知西周疆域辽阔,所以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除此之外,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上的井田制对分封制的出台具有决定作用;以及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影响:根据材料“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知分封制有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所以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周天子的驾驭能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导致了诸侯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治久安。
17.【答案】
错误(有误之处请摘抄原文)
正确内容
错误1: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成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错误2:奠定了家国一体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错误3:除北魏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错误4:三省六部制有效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错误5:但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
与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
错误6: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错误7:女真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解析】1.本题考查早期国家的形成,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本题考查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3.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4.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5.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民族间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与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
6.本题考查明朝的民族关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第10页,共10页
第9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