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买文具》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买文具》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9 18:1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运算律 1.买文具
课题
买文具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2.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节课通过“买文具”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利用迁移法、讨论法、练习法学习新知。2.注重教学中数学的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要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建构学习。从学生已有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探究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新知。3.操作感悟。小学数学课堂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的提高。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操作经验,引导学生在操作、计算中体会中括号的意义,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买文具(一)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几种运算。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掌握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学过的几种运算并回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加法、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2.思考后回答: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填空。(1)在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  )的运算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按先算(  ),后算(  )的顺序计算。(2)在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算(  ),再算(  )。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组织学生根据教材情境图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3)组织学生展示算式,并让其说明列式的依据。(4)探究“22×3+24÷4”表示的意义和算法,结合情境理解运算顺序。(5)组织学生讨论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6)师生共同总结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出示教材47页的三道计算题,组织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尝试计算。(3)讨论: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2)读题,明确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算式。(3)汇报列式的依据,并说明每一步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4)根据算式的意义试做,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运算顺序。22×3+24÷4=66+24÷4=66+6=72(元)22×3+24÷4=66+6=72(元)(5)小组内先讨论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比较后选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6)讨论、交流,明确:在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2.(1)思考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汇报。(2)计算各题,并汇报。(3)讨论后汇报: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76+52)÷(64÷4)(2)(24+16)×(152-37)(3)(52+18)×6(4)12×(30-14)÷4
三、巩固提升。(16分钟)
1.教材48页“练一练”1题。2.教材48页“练一练”2题。3.课件出示教材48页“练一练”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运算顺序。
1.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如“买2个铅笔盒和3个计算器要多少元”,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2.分析题意,明确要想知道小客车比吉普车每时多行驶多少千米,首先要求出小客车和吉普车每时分别行驶多少千米。列式计算:270÷3-140÷2=90-70=20(千米)3.独立计算,并汇报运算顺序。
3.想一想,算一算,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
□÷(58-39)=7(2)300-□×5=120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买文具(一)        22×3+24÷4       22×3+24÷4=66+24÷4       =66+6=66+6         =72(元)=72(元)12×(153-83)÷8=12×70÷8=840÷8=105在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第2课时 买文具(二)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7分钟)
1.游戏激趣。师:今天,我们做一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题卡)在空格处添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9 3 5 2=109 3 5 2=99 3 5 2=12.导入新课。师:怎样才能使第三个等式成立呢?今天我们就请另一位好朋友“中括号”来帮忙。
1.独立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三个等式无法成立)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432-23×111000-725+2251600÷400×30(115+135)÷25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简介中括号的写法和作用。(“[ ]”叫作中括号,中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2.明确运算顺序。(1)引导学生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360÷12+6×5360÷(12+6)×5360÷[(12+6)×5](2)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三道题的不同。(指名反馈)(3)引导学生计算上面的三道题。(4)引导学生汇报各题的计算结果并让学生尝试归纳运算顺序。
1.独立试写中括号,小组合作完成第3个等式,使等式成立。9÷[3×(5-2)]=12.(1)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汇报各题的运算顺序。(2)观察、比较,小组内相互交流。(3)尝试计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4)汇报各题的计算结果,并归纳运算顺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不改变运算顺序,哪道题中的括号可以去掉?(1)[(28×32)÷14]-15(2)640÷[5×(34-26)](3)36×[17-(2×7)]3.改错。270÷[(9+6)×3]=270÷15×3=18×3=54 [8+(8÷8)]×2=[16÷8]×2=2×2=4
三、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49页4题。2.小游戏:完成教材49页5题中的第(1)小题。
1.独立计算并汇报。2.独立思考,至少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汇报。
4.计算。625÷(100-25×3)24×[(233+67)÷50]
四、课堂总结。(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并说明中括号的作用。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买文具(二)9÷[3×(5-2)]=9÷[3×3]……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9……再算中括号里面的=1……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