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5《乘法分配律》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5《乘法分配律》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9 18: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运算律 5.乘法分配律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1.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贴了多少块瓷砖”,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这两个等式:3×10+5×10=(3+5)×10,4×8+6×8=(4+6)×8。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两边的运算顺序,仿写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表现形式,为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条件。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欲望。本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两个算式的特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第1课时 乘法分配律(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10分钟)
1.组织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提问:我们是怎样发现它们的?2.组织学生举例说明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乘法的又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1.先在小组内议一议,再交流、汇报。2.举例说明,运用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3.倾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15×16=16×□25×7×4=□×□×7(60×25)×□=60×(□×8)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由情境图引出等式。(1)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式计算,并汇报计算方法。(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算式的特点,并组成等式。2.巩固对等式特点的感知。(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2)组织学生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3.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总结规律。4.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5.引导学生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1)组织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圈一圈。(2)组织学生说一说4×9+6×9与(4+6)×9各表示什么意思。
1.(1)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贴了多少块瓷砖?(2)汇报计算方法,并说出算式每一步的意义。(3)认真观察算式,交流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组成等式。2.(1)观察上面的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2)交流汇报:如(15+8)×5=15×5+8×5,(25+125)×4=25×4+125×4。3.先在小组内议一议,组织语言,再分小组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4.先在练习本上尝试总结,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a+b)×c=a×c+b×c5.(1)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圈一圈。(2)说一说:4×9+6×9表示4个9加6个9,等于(4+6)个9,所以4×9+6×9=(4+6)×9。
2.填一填。(1)(10+7)×6=□×6+□×6(2)8×(125+9)=8×□+8×□(3)7×48+7×52=□×(□+□)(4)25×(4+8)=□×□+□×□3.选择:(200+5)×35=(  )。A.200+5×35B.200×5×35C.200×35+5×35
三、深化理解,巩固提升。(6分钟)
1.完成教材57页“练一练”1题。2.完成教材57页“练一练”2题。
1.独立完成,小组交流。2.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4.用乘法分配律将下面的算式改变形式。(80+8)×2532×(200+3)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一)3×10+5×10=(3+5)×10  a×c+b×c=(a+b)×c(4+6)×8=4×8+6×8
  (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第2课时 乘法分配律(二)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组织学生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
通过举例的方式交流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1.填空。(1)(6+8)×25=□×□+□×□(2)125×(4+20)=□×□○□×□
二、探索新知。(1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算才能使计算简便?(80+4)×25  34×72+34×282.尝试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3.讨论:你认为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呢?你能举一些例子进行验证吗?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这两道题。38×29+38    43×102
1.观察算式的特点,讨论研究后,全班交流。2.尝试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 (80+4)×25=80×25+4×25=2000+100=2100 34×72+34×28=34×(72+28)=34×100=34003.讨论交流后得出:形式上要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变形后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举例验证,同桌交流。4.小组合作探究,找到简算方法,完成计算。
2.判断。(1)(35+17)×2=35×2+17×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能对连乘进行验算。(  )(3)125×54×8=54×(125×8)只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
三、巩固提升。(16分钟)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  )×225
39×8+6×39-39×4=(  )×(  )2.对比练习:每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各应运用什么运算律进行简算?(1)15×(8×4)15×(8+4)(2)25×125×25×825×125+25×83.先观察下面的算式,再计算。(20+4)×2535×37+65×3719×66+81×6632×(200+3)12×26+12×44.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58×11  47×1025.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5×88?
1.独立思考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算法。2.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说一说它们各应运用什么运算律进行简算。3.观察算式,找出每个算式的特点,并根据每个算式的特点灵活选择运算律,使计算简便。4.思考如何变化题目才能使计算简便。5.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用简便方法计算。45×37+55×3799×99+99201×8532×984.师傅每时加工零件52个,徒弟每时加工零件48个。3时后,两人一共加工零件多少个?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二)(80+4)×25     34×72+34×28=80×25+4×25   =34×(72+28)=2000+100     =34×100=2100        =3400形式上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变形后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算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