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 3.数图形的学问
课题
数图形的学问
课型
实践活动课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4.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地经历不重复、
不遗漏地数图形的过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和掌握这一数学方法的最好体现。1.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通过把“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这样的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线段的问题,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问题,用同一种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数学建模的过程。2.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去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习惯。3.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合。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演示,直观地呈现了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线段的方法,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做到了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鼹鼠钻洞情境图。思考:它可以怎样钻呢?我们通过游戏来演示一下。2.引导学生结合游戏的过程,提出问题。
1.在老师的指导下游戏:前面摆三张课桌,一名学生充当鼹鼠来演示。2.结合游戏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1.数一数。
二、探究学习。(20分钟)
1.抽象出示意图,转化为数线段问题。(1)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哪种方法更简单实用。2.探索数线段的方法和规律。(1)组织学生将鼹鼠钻洞图转化为数线段问题的示意图。(2)组织学生尝试独立、自主数线段。(3)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数法。(4)全班汇报。3.组织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4.增加几个洞口(端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数一数,并利用规律进行计算。5.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解题过程,小结数线段的方法。
1.(1)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有的同学提出用绕课桌走的方法试一试,有的同学提出用鼹鼠钻洞图数一数,有的同学提出把问题转化为数线段问题。(2)交流各种方法,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把问题转化为数线段问题更简单实用。2.(1)根据情境图抽象出示意图,并对比,找出最优示意图。(2)独立数线段,小组内交流数法。(3)小组内交流各种数法,推荐比较好的方法。(4)汇报有序的数法。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3.讨论后明确规律:(1)基本线段=点数-1(2)第一个加数刚好比点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依次少1,依次加下去,直到1为止。即(点数-1)+…+2+1。4.相互出题,增加洞口数量,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5.回忆后明确解题过程:(1)根据情境图画出示意图,将鼹鼠钻洞问题转化为数线段问题。(2)找数线段的规律,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三角形?3.下图中共有几个长方形?
三、前后联系,巩固新知。(12分钟)
1.解决菜地旅行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所求问题的理解。(2)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并有序地数一数。(3)组织汇报。2.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增加点数后线段的条数的变化规律。(教材第2个小问题)3.探究点数与线段条数的关系。(教材第3个小问题)
1.(1)观察情境图,看懂图意。(2)小组内合作学习,将情境图转化为线段图,解决问题。(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2.独立探究后,全班汇报:每增加一个点,线段增加的条数与原来的点数相同。3.尝试自己写出算式,并总结规律:先数出基本线段(即最初有几小段)有几条,然后用基本线段的条数依次向前加,一直加到1为止。
4.数一数,填一填。下图中共有三角形( )个。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