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说明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之说明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6 09: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之
说明文阅读
中华初中 施 飞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
2、回顾并掌握说明文文体知识。
3、掌握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2011年湖南岳阳 《高科技反酒驾》)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三种并各举一例。(3分)
; ; 。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此题没有直接告诉你句子,要你找说明方法,而是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因此,学生一定要认真研读句子,熟记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另外,问题中只要求你找出三种,因此做题时,选择自己最能确定的句子,确保正确性。
二、考点分析
近年来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与评价,越来越突出新课程理念。从涉
及内容看,多取材科技、环保,体现当今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水平的科
技说明文比重增大;从考查角度看,更注重对文本材料的整体理解与感
悟,其中联系生活实际或综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类的“开
放性试题”备受青睐。
南宁市中考说明文考点的常见题型:
1.辨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说明顺序;
3.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辨析说明文结构;
6.理解文本内容,辨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是否一致。(重点考查)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作用:或介绍事物或阐明道理,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三、了解说明文基本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二)、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凡尔赛宫》、《苏州园林》等。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看云识天气》、《死海不死》等。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生动说明文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1、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三)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的方法: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 。
注意:①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3、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
答题方法: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也称方位顺序,依据构成一个事物各部分的顺序来写,或由前到后,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及里,或由大到小,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或按东南西北的方位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巍巍中山陵》)。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事物的一种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等。说明事理,说明多特性、多功能的事物,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如《看云识天气》)。
1、时间顺序: 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春→冬、 古→今、早→晚 ……
2、空间顺序:上面、下面、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因为、因为……所以……、总之、现象→本质、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
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
(课堂练习) 判断以下说明顺序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卢沟桥(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
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
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
5、介绍三人:东坡(中) →鲁直(左) →佛印(右)
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
(时间顺序)
(一般→ 个别的逻辑顺序)
(结果→原因;主要—次要的逻辑顺序)
(概括→ 具体的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
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
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对事物加以说明。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列举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有确数、约数之分。
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选择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说明。
作用: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分类别: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用简要的话语给事物下定义,以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用: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作诠释:对事物(事理)某些方面的特点作概括的解释,或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特点。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通过描述现象、状态、变化过程来说明事物。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也称引用):引用具体的事例或数据来加以说明(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正确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
1、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2、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不能这样相互颠倒。
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例题解析
(解析)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A、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B、“铀,是银白色的金属”。
(下定义)
(作诠释)
(下定义)
(作诠释)
(作诠释)
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
(解析)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打比方说明。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
例题解析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正确区分作比较和打比方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若表年代则不是)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
★ 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
★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 打比方: 像、仿佛……
★引资料 : 引用,标记是引号
★列图表 :有图表
★摹状貌:有细节描写
掌握说明方法 的语言标志
一、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着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2)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
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4)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
以外便一无所长,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5)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
胶片只有15公斤。
举例子
分类别
打比方
列数字
摹状貌
作比较
列数字
(6)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
说明方法的实战演练(一)
说明方法的实战演练(二)
二、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2、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分析:这里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
5、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6、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说明文语言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之意。若去掉会使句意肯定化,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大约、几乎、一般、更、估计、常常、估计、也许、比较、相当、左右、可算、近、之一等。题型:能否去掉?为什么?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3.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2.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1)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1、“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 不能删除。“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三个方面,但不排除来自于别的方面的。若删去,说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分,意思对即给分)
[解析]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力求准确科学。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那些表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如“主要”“大约”等的作用,并将其作用表述出来。答题格式:不能删除。因为这个词语表明……,但不排除……。若删去,说明只有……,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说明语言典型例题
2.“这种手机主要用于帮助公交车和出租车公司判断自己的司机是否可以安全开车。”一句中加点的词“主要”可否删除?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主要”一词不能删去。如果去掉,句子的原意就发生了改变。这种手机不仅仅用于帮助公交车和出租车公司判断司机可否安全开车。还有其他的功用。“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出“不能删去”1分,答出“主要”的作用1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去。“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4、“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案:“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加点词语作用题的解题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替换题的解题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2、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解释所换词语意思;4、若替换,句子意思变成了……,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一: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二: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简明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所以要往前面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补充类型题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承接式。
(七)、说明文结构
四、如何辨析文章内容正误?
方法:通读全文,找出句子出自哪里,然后把句子放回原文验证对错(特别注意多字、少字和改字现象),再作出判断。
技巧:一看内容“对不对”。
(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是否一致)
二看内容“有没有”。
(选项内容在文本中是否出现有)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分析:
答题格式示例: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分析:(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答题格式示例: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分析:(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
答题格式示例: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六、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分析
1、结构方面的作用:
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
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
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
七、真题演练
(一)你的体重,它们决定(2010年·南宁市)
①如果你曾经与肥胖斗争过,你应该很清楚这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节食、锻炼、遗传基因。道理很简单,你吃得越多,动得越少,就会越胖。在这个方程式上,个人的基因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第四个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它们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你的肠内细菌。
②它们的学名是:肠道微生物群落。这群微小细菌以上千亿兆的数量居住在人类的肠道中,它们很大部分的成员是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
③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并存储脂肪,换言之,它们能够调节人的体重。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衡与否,是决定人体肥胖或苗条的关键。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④通过对老鼠的研究表明,体型肥大者和体型消瘦者的肠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肥胖老鼠体内的厚壁茵类群数量比拟杆菌要高得多。在体重正常的老鼠体内,情况则正好相反。人体内的茵群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中90%都属于两大类菌群———厚壁类群和拟杆菌。厚壁菌类群能够导致肥胖,而拟杆菌能够分解人体本身无法消化的多糖如纤维素等,它们在向人体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获得食物。
⑤人类的日常食谱是如何影响肠道菌类的数量和种类的 研究人员用不同种类的食谱喂养老鼠,其中一种是典型的西方食谱,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享用”西式大餐后的小老鼠们往往体重增加:其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而另一组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拟杆菌较多,这些小老鼠大多体重下降。
⑥目前还不能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之间谁为因谁为果,但是上述研究的发现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你的体质是否容易肥胖。实验表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改变肠道内细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更好地消化新食物从而改变体重。以小老鼠为例,把长期食用低脂的小老鼠食谱变成高脂的西式饮食,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这些小老鼠肠道内的厚壁菌数量会大幅增加。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厚壁菌对肠道吸收的影响往往被科研人员所忽视。
⑦这个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最终对茵类进行标示,从而撰写出影响身体肥瘦类型的肠道菌类食谱。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所摄取的卡路里进行检测或控制。
(作者:林恩,摘自《青年丈摘》2010年第8期,有改动)
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A.身体肥瘦类型 B.遗传基因
C.肠道微生物群落 D.日常食谱
C
10.对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分类别 B.分类别 作比较
C.列数字 下定义 D. 作比较 打比方
1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导致人体肥胖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遗传基因的影响下,吃得越多,动得越少,人就容易肥胖。
B.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趋于平衡状态时,人就容易肥胖。
C. 人体内的厚壁菌类群数量比拟杆菌高得多时,人就容易肥胖。
D.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若长时间食用,人就容易肥胖。
12.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B.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作用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并存储脂肪。
C.实验表明,体重增加的小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而拟杆菌较多。体重下降的小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
D.研究结果已经能够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谁为因谁为果。
A
A
B
   (二)人与哪种动物气味相投? (2011年·南宁市)
   人是高级动物,那么,人的气味与哪种动物最相似 有人会说,这问题很简单,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自然与猴子的气味最相似。真是这样的吗 现在正确答案似乎是,人与鸟类才是气味相投。  
   传播西尼罗病毒的蚊子最喜欢叮咬的鸟类迁徙之后,它们就开始叮咬人类了。现在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诱惑力的气味。  
   为了找到叮咬对象,蚊子需要感知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蚊子的种类不同,所利用的线索也不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昆虫学家沃尔特·利尔和蔡纽拉伯丁·赛德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引诱了致倦库蚊,这种蚊子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南方库蚊”。南方库蚊尽管不是唯一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种,但却是这种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西尼罗热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1999年,这种疾病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西尼罗病毒主要是给鸟类种群造成了灾难,但是当人类被蚊子咬过以后,也会感染病毒。症状从发烧、头痛到昏迷、瘫痪等,各不相同。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的疾病。      
   利尔和赛德选择了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16个人,从这些人的前臂提取了气味混合物,然后对混合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他们对来自鸽子和小鸡的气味混合物也进行了分析,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结果发现,在人类气味中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中,有一种叫做壬醛,不知何故,这种成分在鸽子和小鸡的气味采样中也占有很高的浓度。   
   
   紧接着,研究人员测试了蚊子嗅觉受体(或称为嗅觉感受器)中的神经细胞对壬醛是否有反应。他们发现,在蚊子的1300个嗅觉感受器中,这种化合物能够激发半数以上的嗅觉感受器发生强烈的反应。这说明壬醛分子掌控着蚊子的行为。最后,两位科学家对蚊子是否会真正为壬醛所吸引进行了测试。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  
   利尔说,这些发现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西尼罗热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这些发现还具有切合实际的用途。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人与鸟类的气味比较相投。(摘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期 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2分)
 A.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诱惑力的气味。
 B.1999年,这种疾病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
 C.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的疾病。  
 D.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
D
10.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时间顺序 B.因果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
11.根据文意,下列与蚊子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这种装置将大有市场。
B.不同种类的蚊子叮咬人根据的是: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挥发性化学物质。
C.被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人会感染病毒,产生发烧、头痛、昏迷、瘫痪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死亡。
D.科学家研究人类和鸟类气味是否相投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蚊子传播西尼罗热的原因。
12.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南方库蚊是西尼罗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种病毒给人类造成了灭绝性的灾难。
B.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气味中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其中有一种叫做壬醛。
C.经测试,在蚊子的嗅觉感受器中的1300个神经细胞有半数以上对壬醛有强烈反应。
D.西尼罗病毒从鸟类传染给人类的原因是它们都有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壬醛。 
C
A
B
(文本没有涉及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