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0 07: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学会用火
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
2.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3.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以前所罕见。据此可推知(  )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5.“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6.某学者在其论文中先后援引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7.考古发掘发现,某地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内容主要是占卜记录;同时还出土了许多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的青铜器。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
B.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
C.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D.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8.出土的殷墟甲骨刻片记载,商王武丁时有许多封国,如封在雀地的称“侯雀”,封在宋地的称“子宋”,封爵有侯、伯、子、男、任、田、亚、妇等数种。据此可知(

A.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可信史料
B.井田制度和宗法文化在商朝时已经孕育
C.土地分赐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
D.各诸侯的土地不允许私自转让
9.《史记正义》采用条目加注释的形式对《史记》进行解释。“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10.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周人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利用了上古血缘纽带的统治
11.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传贤优于传长
B.宗法制度瓦解
C.王室逐渐衰微
D.殷人旧俗影响
12.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
A.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方式为主
B.没有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C.王权继承与神权思想紧密结合
D.兄终弟及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
13.“弟”是表示核心亲属关系的一种称谓。在夏商时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到了周代,“弟”却为“(同)母弟”的专称,异母之弟就不再被称为“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的崩渍
C.嫡长子继承制的完善
D.内外服制度的推行
14.《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反映(

A.宗法关系开始成为西周基本的政治关系
B.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宗法制和分封制受儒家治国思想的影响
D.周的政治制度体现出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15.《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16.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17.西周王政时代流行的思想以天命、赐福、敬神(祭祀)为核心概念;到了春秋霸政时代,与前相比,思想上多了“诸夏"、“礼义"、"诗书"等新概念的流行。这一变化(

A.稳固了以王族为中心的宗法序列
B.源自中原氏族间的文化融合
C.构建于氏族贵族的血缘纽带之上
D.奠定了春秋霸业的实力基础
18.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然后颁发给本乡州长以下的各级官吏,让他们按照这个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19.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
A.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B.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的儿子
20.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22.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
参考答案
1——20:ADABC
CBCBA
DBCDB
ABCAC
21.(1)商代;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22.(1)有效统治广大的国土,拱卫王室;或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问题: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
缺陷: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以血缘关系为维持纽带,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随着代数增多而使血缘关系疏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