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PPT课件(新人教版 选修3-2)

文档属性

名称 4.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PPT课件(新人教版 选修3-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6-06 10: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物理》
选修3-2
4.2《探究电磁感应的
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 具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复习:磁通量
φ= B S
φ= B S cos θ
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
1、定义:
2、意义:
磁通量可用穿过某一个面的磁感线条数表示.
a
b
d
c
思考:哪些情况可以引起磁通量变化
φ= B S cos θ
磁通量变化包括:
S 、θ不变,B变化
B 、θ不变,S变化
B、S不变, θ变化
B、S、 θ都变化
新西兰地热发电站
人类是如何获得电能的

思考:
1.怎样获得磁场
2.怎样判断存在感应电流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用软铁做成一个外径6英寸,厚7/8英寸的环,其上绕有A、B两组线圈。B线圈接检流计,A线圈电池连接。当接通和断开电源时,发现电流计指针摆动。
感应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由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实验现象 】
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结论】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 切割磁感线 时 有感应电流产生.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通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只有磁铁相对线圈运动时,才有电流产生。磁铁相对线圈静止时,没有电流产生。
想一想:这个结论是不是普遍适用的呢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操 作 表针是否摆动
开关闭合瞬间
开关断开瞬间
开关闭合时, 滑动变阻器不动
开关闭合时, 迅速移动变阻器滑片
摆动
静止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摆动
摆动
实验结论:只有当线圈A中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B中才会有电流产生.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实验结论:只有当线圈A中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B中才会有电流产生.
请大家换一种方式思考
通过以上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我们能否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并从本质上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生分别讨论3个实验)
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
结论: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与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有关,与闭合回路的面积变化有关.
归纳总结
直观表现为:
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变化时,就有电流产生,否则就没有感应电流.
归纳总结
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
就有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
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电路要闭合;
课题研究:“摇绳能发电吗”
复习
1、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结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使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流中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3、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电路闭合
(2)磁通量发生变化
1.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线框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1)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图甲)
(2)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垂直,线框在磁场中左右运动(图乙)
(3)线框绕轴线AB转动(图丙)。
没有
没有

例与练
2.如图所示,磁场中有一个闭合的弹簧线圈。先把线圈撑开(图甲),然后放手,让线圈收缩(图乙)。线圈收缩时,其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例与练
4.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在这个平面内,线圈远离导线移动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线圈和导线都不动,当导线中的电流I逐渐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注意:长直导线中电流越大,它产生的磁场越强;离长直导线越远,它的磁场越弱。)
例与练
6、在一根铁棒P上套两个线圈A、B,如果给线圈A通以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4种电流,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哪种情况可以在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例与练
课外作业:
探究“摇绳发电”问题,并写一篇关于“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