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县委书记的榜样
—
焦裕禄
穆青
冯健
周原
目
标
壹
贰
叁
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
男,汉族,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通
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特点:
同消息一样,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必须完全真实,报道时间上都讲时效性,要求迅速及时。
消息应具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这是构成消息的核心。
在通讯中,这个核心亦然存在,只不过因为通讯比消息字数增多和表现形式多样,这个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
讯
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串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
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题目解说
为了摸清河南的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地区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了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是,穆青仍然觉得有重新采访、重新撰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县,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中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经过多次采访、座谈,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这篇通讯稿,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写作背景
读课文、理脉络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兰考灾情、焦裕禄到来。
第二部分(第8-16段):调查队经历及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感受到群众的伟大力量。
第四部分(第28-36段):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兰考。
第五部分(第37-62段):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本文的结构特点
开头、——
就任书记
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狠抓三害
二、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排忧解难
三、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带病工作
四、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病危住院
五、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人民怀念
本文的结构特点
利用小标题组合的方式,选取焦裕禄书记到达兰考的典型事迹,各节之间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它们共同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县委书记的形象。
这几个小标题是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按照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每一节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例如第一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通过焦裕禄身先士卒下乡调研,表现他忘我工作的品质。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
壹
叁
明确
①使文章更有层次感,结构清晰。
②以焦裕禄的话作为标题,更直观体现焦裕禄的崇高精神。
③以人们的评价作为标题,表达对焦裕禄的赞美,突出中心。
【思考】文章的小标题有何作用?
间
山
人物形象特点
1.科学严谨,身先示范
2.艰苦朴素,严于律己
3.关爱群众,亲民爱民
4.关爱同志,坚韧无私
5.矢志不渝,奉献不息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典型事例】
1.冒雨查看洪水,因雨天群众缺少烧火的东西,坚决不留下吃饭。
——关心百姓,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2.风雪天,安排减灾救灾工作。
——关注民生,细致周到的好书记
3.冒着风雪,访寒问暖。
——心系群众,关爱百姓的好公仆
俯首甘为孺子牛
【典型事例】
1.视察工作,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好党员
2.考虑群众生活困难,不肯买药吃药。
——关心群众,克己奉公的好书记
3.病重时,提出死后要埋葬在沙滩上。
——心系兰考,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相关段落】
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典型事例】
在全县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亲自参与其中。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派
2.
焦裕禄和调查队成员在深水里吃干粮,在泥水里休息。
——身先士卒,无畏艰难的实干家
3.
经过长期调查,绘制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求真务实,科学扎实的行动派
4.
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从不利中发现有利因素。
——乐观向上、勇敢无畏的追梦者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相关段落】
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相关段落】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有时夜晚蹲在泥水处歇息……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焦裕禄精神
习近平书记曾多次考查兰考,专程拜谒焦陵。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有几层含义?
探究思考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愈来有发出耀规的光芒。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集裕得同志为榜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
写作特色
1.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
2.以时间为线索,用“榜样”穿起六个小标题。
3.
全文以记叙为主,适当采用了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4.全文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
拓展延伸:人物通讯
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
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常见的写法有:
(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本文有典型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现实意义
一,科学求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去除伤害,亲自进行大规模实地调研。为治理打下坚实基础,这启示我们,做事要冷静分析,细致观察,不骄不躁。用科学的办法解决问题。
二,学习他不忘初心的精神,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兰考的治理情况。这种不忘初心,其实我们做事情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和出发的。
三,学习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永不退缩,永不放弃。
2014年,习近平在兰考调研时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
神,结合文章思考,讨论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焦裕禄语句积累
1、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这不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2、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去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
3、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4、你们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着作,依靠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团结抗灾,战胜困难,发展生产。
现实意义
文章最后一个小标题“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有人却认为焦裕禄精神过时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
作
业
谢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