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等
壹
新闻的基本常识。
叁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贰
肆
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目
了解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标
新闻
广义
狭义
消息
通讯
消息
特写
报告文学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新
闻
知
识
肆
新
闻
知
识
构成新闻的要素六个“W”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新
闻
结
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新
闻
结
构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叁
新闻事实是构成一篇新闻所必需的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必须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等特点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新
闻
知
识
本文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
瞬间的短新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本文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本文结构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标题文本预设
标题文本预设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主要部分就是选取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新闻事实(从时间入手)。
第一个场景(第3自然段)
下午四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港督下旗帜。
第二个场景(第5自然段)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个场景(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项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中国风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新颖独特。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标题文本预设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标题文本预设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零点,在全世界无数目光的聚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内冉冉升起。全体中国人共同欢呼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从此,香港开始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1898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约于1997年7月1日到期。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撒切尔夫人当面称赞这一构想是天才的创造。此后,经过多轮谈判,到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当日零时4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问
题
探
究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何内涵,有什么独到之处?
(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强调与英国殖民者的告别,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问
题
探
究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升降等,都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沧桑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标题文本预设
品味语言
探究情感
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品味语言
探究情感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旗杆”。
3、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品味语言
探究情感
品味语言
探究情感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一雪前耻的畅快淋漓之感,溢于言表。
标题文本预设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
中国风
木叶萧萧赠长别,平心浅浅敷几月断骨羌笛,失缺草介,万泉留下千里雪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本文是篇特写,文章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无比欣喜、自豪之情。
小
结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这副对联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体会了香港回归的盛况,感受到了日益强大的祖国的力量。耻辱已雪,但教训不忘,在感受荣光的同时,更要明确身上的责任,让中国的力量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少年强,则国强!
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香
港
中
环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延
伸
拓
展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
“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
“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延
伸
拓
展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
面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你想说些什么?
后会有期
木叶萧萧赠长别,平心浅浅敷几月断骨羌笛,失缺草介,万泉留下千里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