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还记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吗?
有人说长征是一首诗,可它抒不尽中国工
农红军的英雄气概;有人说长征是一支歌,可它唱不完红军战士感人至深的战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15
金色的鱼钩
RJ
六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2.
关注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的作用。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本文中的故事即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途中。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弟弟正在弄(lòng)堂口摆弄(nòng)自己的新玩具。
缝
缝补
门缝
féng
fèng
弄
摆弄
弄堂
nòng
lòng
透过门缝(fèng),我看到妈妈正为我缝(féng)
补衣服。
妈妈和(huó)面时往面粉里和(huò)了两个鸡蛋,说:“这样做出来的馒头更好吃。”我一边随声附和(hè),一边和(hé)弟弟在棋盘上“厮杀”。
和
和稀泥
和面
huò
huó
和气
附和
hé
lòng
【宿营地】
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造句:丢失的数据在别人的帮助下成功找回,这让他喜出望外。
【目不转睛】
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造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看得津津有味。
【支吾】
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造句:面对同学的质问,他支吾其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造句:他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不知在想些什么。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造句:夕阳已经收敛了余晖。
【鼓励】激发;勉励。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生命垂危
。造句:他被压在废墟中奄奄一息。
【抽噎】
抽泣。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造句:我们怀着恭敬的心情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衰弱——
低沉——
艰苦——
脆弱——
饱满——
粗糙——
强壮
高亢
安逸
坚强
干瘪
光滑
为了孩子有一个安逸的童年,父亲在工地上艰苦地工作。
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
鼓励)了我军的士气。
照顾——
威胁——
鲜美——
严厉——
鼓励——
闪烁——
关照
威逼
严格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闪耀)。
√
鼓舞
鲜嫩
闪耀
√
夜晚,霓虹灯不停地(闪烁
闪耀)着光芒。
√
AABC
式:
奄奄一息
欣欣向荣
茕茕孑立
蒸蒸日上
彬彬有礼
历历在目
栩栩如生
亭亭玉立
津津有味
楚楚动人
济济一堂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解读
本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
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简单而传神地刻画了老班长的外貌。
第二部分(2)
写为了解决战士们的饥饿问题,老班长用弯针钓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从此战士们“总是”能喝上鱼汤,但细心的“我”发现老班长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第三部分(3—5)
详细描写了“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真相,以及之后与老班长争论并最终被老班长说服的经过。
第四部分(6—19)
写“我”在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喝着鱼汤却咽不下去,但为了稳定两个小战士的情绪,最后听从老班长的命令,含泪喝下。
第五部分(20—23)
写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我”小心收藏了老班长的鱼钩,打算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后代瞻仰。
第六部分(24—34)
3.
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不仅表达了对老班长的缅怀,也表达了对以老班长为代表的千万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的赞扬。
4.
文章重点描写了哪些情节?
为什么要重点写这些情节?
情节:
(1)“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2)“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3)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
这些情节既是故事最重要的矛盾冲突点,也最能体现老班长的精神品质,所以文章重点写了这些情节。
5.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虽然可以钓鱼吃,但情况并不乐观,老班长用善意的谎言来稳定大家情绪的举动,令人感动。
老班长让“我”小声点儿,意在稳定“我”的情绪,不让另外两个小同志听见。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儿担忧。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老班长把党交给他的任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老班长的话一方面说明他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说明找野菜、钓鱼是多么不容易,但他一定要完成指导员交给他的嘱托,从而衬托出他尽心尽职的可贵精神。
“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老班长严厉的语气、不容置疑的话语,表现了他对战士的爱以及一心为别人的崇高品质。
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老班长在身命垂危之时,反复强调“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念念不忘党的委托,表现了老班长的尽职尽责、舍己为人。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
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看,你们都瘦得……”
作用:这些对话十分生动、传神,从正面直接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6.找出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头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老班长为了病号能吃好,能顺利走出草地,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同时还保持乐观的情绪,“我”被老班长的精神所感动,并为老班长的身体担心,所以“我”的心里极为沉重。
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连用三个感叹句,写出了“我”当时心急如焚的心情,“我”迫切希望自己能钓上鱼来,以拯救危在旦
夕的老班长。写出了“我”对老班长的敬重和不舍。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作用:这些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从侧面体现了老班长的崇高精神。
7.
小说为什么以“我”为叙述者?如果换作老班长或另外两个小战士作为叙述者,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小说中老班长是完全知道真相的人,两个小战士是完全不明真相的人,而“我”是在故事发生过程中逐渐知道真相的人。以“我”为叙述者能够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也能够通过“我”和老班长的对话,逐步呈现出老班长为完成革命任务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光辉品质,以及从物质到精神上对战士们的无私付出。
“我”对老班长的行为从震惊到反对,再到顺从,是因为“我”逐渐理解了老班长的苦心,也反映了“我”与老班长“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共同价值追求。
8.
怎样理解指导员的话“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这是指导员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指明了老班长肩负的三重责任。是“上级”,因此要负责领导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是“保姆”,指三个小战士又年轻,又是病号,对他们的照顾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周到;是“勤务员”,指照顾病号要全心全意。
9.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小说写了一位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老班长。
笑着说
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10.
命令战士喝鱼汤时,老班长的神情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老班长一开始“笑着说”是安慰大家,不让大家了解钓鱼难的事情;他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
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士,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主题归纳
方法总结
阅读方法
关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本课作者多处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神态描写
这是战士们不肯喝鱼汤时和喝完鱼汤之后,老班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这两种神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士、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的光辉品质。
神态专指人物脸部表情。描写人物神态要注意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描写越细腻,越能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态。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老班长把“我”搂到身边意在稳定“我”的情绪,不让另外两个小同志听见。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担忧的品质。
注意:阅读课文时,可以通过这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相关语句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1)弟弟正在弄(
)堂口摆弄(
)自己的新玩具。
(2)透过门缝(
),我看到妈妈正为我缝(
)补衣服。
随堂练习
一、给标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内。
①lòng
②nòng
③fèng
④féng
①
②
④
③
二、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
(2)(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
(3)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
喜出望外
弥漫
瞻仰
拓展空间
★描写长征的诗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诗意: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而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熟读课文,体会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下认真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一篇小作文。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