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06: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基本特征。
2.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
4.学生掌握在新闻中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与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相融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本科预习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课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通过这个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
明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
多年管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刷。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个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新闻报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
明确:
本文描绘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情景,准确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绘当时的情景,记录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的?
明确:
时间顺序。
3.请大家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短语,并思考: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
30日下午
4时30分——港督离任降旗仪式
4时40分
晚6时15分——英方告别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文章第1段和最后1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第1段:主要写离任港督回国,英国管制终结,这是文章的导语部分。
最后1段:概述英国对香港管制的开始与结束,这是文章的结语部分。
5.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明确:
四、具体分析
1.“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里特别交代“日落余音”的号角声有何含意?
“日落余音”是英国人在降旗仪式上演奏的一首乐曲。这里以“日落余音”乐曲名一语双关,既指号角声,也暗指“日不落帝国”的衰落。
2.如何理解“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离任的重复,而是终结性的最后一次。它既道出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之情。
3.插入第4段关于港督府历史变迁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与上段末句中的港督府衔接,较自然地实现了场景转换。在内容上,将港督府昔日的辉煌与如今成为历史陈迹的冷落进行对比,表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已成为过去。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归祖国,表明在中国的土地上,英国管治的“太阳”落山了。所以用“日落仪式”来形容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告别仪式。
5.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十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管治香港的时间?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管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作者心中丰富的情感是通过精确地记下英国管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的。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历经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终于回归祖国的欣喜之情。
6.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凭借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点明主旨。一“来”一“去”,沧海桑田,意味无穷。作者以简洁而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心潮的起伏,结束了新闻稿。
五、深入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
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每天一次的降旗。这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这一天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
156
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管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在介绍了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分别下划横线和波浪线,完成下列表格,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好处:背景资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因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六、课堂总结
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①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有机融合。
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展示给读者,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写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资料;写第二次降旗仪式的时候,加入英国占领了港岛,首次升旗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使人在感受到香港回归历史内涵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②切入点小,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内涵。
作者写香港回归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没有选择宏大的场面作为切入点,写交接仪式隆重、庄严的现场,或者写人们欢欣鼓舞欢庆香港回归的场面,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离任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这样写,不仅独特新颖,而且更有利于揭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③语言含蓄,借景寓意。
这篇新闻作为政策性新闻,既要抒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保持外交上的主动,所以在语言上就更要讲究用语。作者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如,文章反复叙写降旗与升旗,描写“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等,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