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进而熟读成诵。
在反复诵读中,分析、探究诗中人的复杂情感。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诗中人的复杂情感,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提前预习、多媒体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叙利亚战争中罹难儿童的视频,问:战争给叙利亚人民带来了什
么?
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赏读课文,探究情感
(一)整体感知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播放音频,听范读,明确诗作感情基调(凄惨沉郁)。
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然后全班齐读,初步把握情感。
《石壕吏》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点拨特定时代(安史之乱)。
这是由一件真实的事情写出的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作者夜宿石壕村时目睹官吏在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PPT
补充时代背景
诗人着力刻画的是谁?(妇人)(板书)
(二)妇人之苦
妇人这一家有着怎样的遭遇?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请用一个字概括妇人的现状。(苦)(板书)
齐读诗歌第三段,加深情感体验。
(三)差役之怒
提问:妇人的苦是说给谁听的?差役的态度一个字:怒。(板书)
学生讨论合作,补全差役与妇人的对白。
师生合作读。
男女生分角色齐读。
(四)诗人之难
提问:我们探究了妇人之苦、官吏之怒,还有谁见证了这个过程?他有没有阻止?(官职介绍)
教师通过系列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之难。
齐读最后一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谁在哭泣?哭了多久?
谁听到了?听了多久?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与老翁告别,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合理想象,用
100
字左右进行神态、心理或语言描写。
学生交流自己的文字,教师选择性展示。
思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妇人之苦、官吏之悲、诗人之难,这一切
的苦难都源自何处?整首诗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官吏的横暴、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当堂背诵,情感熏陶。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结构齐背课文,并感受杜甫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
师小结:那是一个无人幸免的时代,而千年后的我们,从一首诗,读
到了那个时代,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百姓,读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
时代使然,杜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诗人杜甫: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
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四、课堂结语
(一)叶嘉莹先生的话
学诗的意义
(二)老师寄语
生活如诗,青春如歌,热爱诗歌!热爱生活!
五、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妇人
苦
官吏
怒
诗人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