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同步训练(人教版)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烟气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A.CO
B.CO2
C.CH4
D.水蒸气
2.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三大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空气中CO2含量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3.打开盛雪碧的饮料瓶,
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水蒸气
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
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A.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5.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来灭火
B.制取干冰
C.温室内做气体肥料
D.制取化肥
6.如图将纸花放入集气瓶中,表格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纸花
集气瓶放的物质
集气瓶中纸花颜色的变化
A
紫色石蕊浸泡后,晾干的纸花
二氧化碳
纸花仍为紫色
B
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
二氧化碳
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C
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
少量醋酸
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D
紫色石蕊浸泡后,晾干的纸花
少量稀盐酸
纸花仍为紫色
A.A
B.B
C.C
D.D
7.如图所示,注射器内装有足量稀盐酸,浓硫酸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硬质玻璃管中有四个棉球,其中①和④是被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和③是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反应变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B.若把大理石换成碳酸钠则反应太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C.通过比较③和④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通过比较②和③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8.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厨房里煤气泄露,可立即打开排气扇
C.煤炉上放一壶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D.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炼铁
9.小红为了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A.向甲吹气
B.由甲吸气
C.向乙吹气
D.由乙吸气
10.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CO与CO2都会污染环境
B.在一定条件下,CO与CO2可以互相转化
C.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11.实验室常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叙述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②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③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质量一定相等
④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⑤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⑥反应后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6%,将该气体10
g通过足量灼热的CuO粉末,完全反应后,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10
g
B.13.4
g
C.30
g
D.40
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
13.二氧化碳的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仔细观察图后请回答:
(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
(2)下列措施中,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___________。
A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C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D免赠纸质贺卡,双面使用纸张
15.碳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应用。
(1)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____________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____________的结构。
(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生成的产物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写出碳在高温时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计算要使80
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多少_________?
16.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1)写出甲构成物质的两种用途_____、_____。(任写两种)
(2)反应前后,_____(填“分子”或“原子”)的种类不变。
(3)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分子个数比为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17.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是无色气体单质,B、C均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B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填写物质的化学性质)。
(3)写出实验室用D制得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了弄清一个防空洞内气体成分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甲、乙两个兴趣小组的同学从防空洞内采集了一些气体样品,分别用下列盛有药品的仪器(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均省略)检查气体成分。
(1)甲组采用分别检验的方法进行实验:
①当选用B装置时,B中出现________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水蒸气。
②当选用D装置时,D中溶液变浑浊,证明样品中含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当选用_____装置(填序号)时,该装置无明显现象,证明样品中不含一氧化碳。
(2)乙组采用上述仪器按B→D→C→E→A顺序连接用来检验气体样品,C装置的作用是_____,写出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有了上述检测结果后,进人防空洞前还需进行___试验,因为空气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超过10%时,可以使人窒息,以致死亡。
参考答案
1.A
【解析】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二恶英等致癌物的焦油,在香烟烟气的成分中,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就难再分离,使氧没有机会与血红蛋白结合,故血液失去运输氧的能力,从而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中毒,分析题给的四个选项可以知道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A
【解析】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绿化面积可以减少大气中CO2含量,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B.石灰水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不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且很难与空气中存在的所有二氧化碳接触,所以不能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CO2含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能减少大气中已有二氧化碳的含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能减少大气中已有二氧化碳的含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解析】A、雪碧是碳酸饮料,打开瓶盖会逸出二氧化碳,因此猜想合理;
B、雪碧中含有水,因此也可能是水蒸气,故猜想合理;
C、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故猜想合理;
D、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故猜想不合理。
故选D。
4.D
【解析】A、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制成干冰后可用于仍降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解析】A、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C、温室内做气体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物理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D、制取化肥,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解析】A、紫色石蕊浸泡后,晾干的纸花上无水,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不显酸性,不能使纸花不变色,仍为紫色,此选项正确;
B、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此选项正确;
C、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集气瓶中,醋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此选项正确;
D、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放入盛有少量稀盐酸的集气瓶中,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此选项错误。
故选D。
7.D
【解析】A、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反应速度变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A正确;
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B正确;
C、①④处棉球会变成红色,②③处干燥的棉球不变色,所以通过①②或③④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故C正确;
D、①④处棉球会变成红色,②③处干燥的棉球不变色,且④处棉球变色速率快,所以通过①④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而②③不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D错误。
故选:D。
8.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厨房里煤气泄露,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防止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炼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C
【解析】A.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向甲吹气,澄清石灰水也会变浑浊,但反应速率慢,故A选项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我们探究的是人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故B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要检验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可直接向乙吹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C选项正确;
D.若由乙吸气,会吸入澄清石灰水,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A、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二氧化碳没有毒,不污染环境,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要高温下会生成一氧化碳,则在一定条件下,CO与CO2可以互相转化,故B正确;
C、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相同,故C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不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故D不正确。故选B。
11.B
【解析】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A正确;
②、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故B错误;
③、
根据该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木炭的物质的量是40:3,故C错误;
④、由于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故D正确;
⑤、由于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减少,故E错误;
⑥、如果碳过量会和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后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故F正确;
由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混合气体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到了碳酸钙中,故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
故选C。
13.光合作用
燃烧
呼吸
【解析】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14.温室效应
ABCD
【解析】(1)根据图中可以看出:森林火灾、热电厂和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和家庭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了环境温度升高,导致了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
(2)A、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
B、大力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故B正确;
C、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正确;
D、免赠纸质贺卡,双面使用纸张,保护了树木,可以更多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ABCD。
15.吸附
疏松多孔
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6g
【解析】(1)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将生成的产物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设要使80
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x,则
解得x=6
g;
答: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6g。
16.灭火
人工降雨
原子
1:3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甲物质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而且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由于升华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故答案为:灭火、人工降雨;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故答案为:原子;
(3)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则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分子的个数比为1:3。故答案为:1:3。
17.O2
3CO+Fe2O33CO2+2Fe
还原性
CaCO3+2HCl═CaCl2+CO2↑+H2O
【解析】(1)根据分析可知,A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B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CO+Fe2O33CO2+2Fe;该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3)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18.白色固体变蓝
Ca(OH)2+CO2=CaCO3↓+H2O
A
除去二氧化碳
2NaOH+CO2=Na2CO3+H2O
灯火
【解析】(1)①白色硫酸铜粉末遇到水会生成蓝色的胆矾,当白色固体变蓝时就说明有水存在;
②因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③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的铜,A装置无现象就说明没有一氧化碳气体。
(2)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就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对后面实验的干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人畜进入含二氧化碳的山洞或低洼的地方时要做灯火实验,避免过量的二氧化碳对人畜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