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0 09:0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本课和第4课,将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两种自然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地面的震动简称为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大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本课主要研究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巨大,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等。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生对于地震现象并不是一无所知,电视中、网络中都经常会有关于地震的报道。他们知道地震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一地震发生时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于地震产生的具体原因还比较模糊,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地形地貌的哪些具体变化也不是非常清楚。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对地表产生的影响,搜集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的方法并且制成宣传海报。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原因”到“产生的影响”再到“如何自救”。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地壳运动”的理解,为解释“弯曲岩石”的现象找到更为充分的依据。
科学概念目标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2.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又会给地球表面的形态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3.板书课题: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教师引导:地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以及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来做一个预测,谈一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预设:
猜测1:地壳的运动。
猜测2:地球板块的挤压。
猜测3:地球板块的拉伸。
猜测4:海水的运动。
猜测5:岩浆的运动。
要想了解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索。
2.出示课本26页到27页模拟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26页到27页的相关文字说明,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注意点。
全班交流
3.模拟实验材料:分成两半的小盒子、塑料薄膜、水、土、小铲子等等。
4.实验方法:
①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②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③等泥变干之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者挤压。
④观察发生的现象。
5.实验注意点:泥土变干之后,将小盒的两半拉开或者挤压的动作要迅速,不能缓慢,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实验效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时发生的现象。
预设: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时,泥土分裂开来;盒子的两半迅速挤压时,盒子中的泥土被挤成一团。
7.出示课本27页中间的两幅岩层发生弯曲和岩层断裂错动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并且结合前面的实验现象,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
预设:
地面的震动简称为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
活动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大家从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过地震的情景吗?请大家试着描述一下地震的情景。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情景来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预设:
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地震时地动山摇,顷刻间房屋塌陷,道路裂开,几十秒钟一座繁华的都市就变成了一座废墟。
地震发生时桥梁倒塌了,高楼成了一片废墟。
地震时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飞速的向山下滚去。
震起的灰尘在天空中飞舞。
地震发生时,很多人哭喊一片,有的人吓呆了。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地震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感受地震时的可怕情景。
教师引导:地震是可怕的,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同样是巨大的。
4.出示课本28页的三幅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巨大变化。
图片1、图片2: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图片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时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
5.教师相机出示其他的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改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感受地震的巨大力量和可怕之处。
活动3:在地震中如何自救
1.教师引导:地震是可怕的,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2.学生自由说一说在地震中如何展开自救和互救。
在震区中,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的时候,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里时,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3.教师小结: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一定不能慌乱,要冷静的展开自救和互救。
4.出示地震自救口诀:
遇到地震不惊慌,镇静听从老师教。
先后有序慢慢走,不抢不捡好宝宝。
来到操场有秩序,一个一个往外跑。
记住地震小儿歌,一定一定要记牢。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儿歌,进一步了解在地震中如何展开自救和互救。
6.刚刚我们讨论了在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自救和互救,课后,请大家结合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有关知识以及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制作一张地震自救与互救宣传海报。
三、研讨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地震的成因,讨论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问题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可以为先前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壳相互挤压就会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
问题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地壳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
这个改变是剧烈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知道了地震发生时的可怕情景,同时了解了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巨大变化。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