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0 09: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同步训练(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医用酒精主要指浓度为75%左右的乙醇,下列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有特殊香味
C.可燃性
D.液体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金属用于制作导线
D.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3.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状态
B.密度、硬度
C.氧化性、可燃性
D.熔点、沸点
4.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是(

①印刷术
②冶铁
③造纸
④炼铜
⑤烧瓷器
⑥制青铜器
⑦指南针
⑧制火药
A.③⑤⑧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
5.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古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白玉为床,金做马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6.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放热,一个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7.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8.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
B.升华
C.爆炸
D.燃烧
9.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0.佩戴口罩是预防感染“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下面是某防疫宣传材料建议的摘口罩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摘:捏住挂耳绳摘下口罩
B.折:捏住口罩内层中间部位对折再对折
C.系:将挂耳绳系紧在折好的口罩上
D.泡:将口罩浸泡在装有消毒液的塑料袋中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1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对应用途不正确的是
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电极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做燃料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净水
D.生石灰能吸水,常做食品干燥剂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13.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请阅读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14.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新型材料,密度比铝小,强度比钢大。为了提高碳纤维的强度,必须选择适当的预氧化条件。将碳纤维进行预氧化处理,测得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碳纤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由图可知,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15.选择典型性质区别下列各组中的物质,用连线“一”
表示:_____。
16.仔细分析以下几个过程:
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
②木炭可用于取暖
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
④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
⑤钢铁可能会变成铁锈
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⑧铁矿石冶炼成钢铁
⑨杜鹃开花
⑩在16.6℃以上时,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
请分析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填序号),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17.①铁熔化成铁水;②糯米酿成酒;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④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后发热发光;⑤食物腐烂;⑥木柴燃烧;⑦胆矾是蓝色固体.上述几种情况中(用序号填空):
(1)属于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B、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正确
D、物质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故选C。
2.C
【解析】A、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所以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B、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可用作保护气,这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C、金属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于制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铁在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这是利用了铁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故选C。
3.C
【解析】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颜色、状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不符合题意;
B、密度、硬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不符合题意;
C、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氧化性也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熔点和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解析】①印刷术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
②冶铁,属于化学成就,但不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③造纸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④炼铜,属于化学成就,但不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⑤烧瓷器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⑥制青铜器,属于化学成就,但不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⑦指南针的发明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
⑧制火药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故③⑤⑧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故选A。
5.C
【解析】A、铁杵磨成针,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
B、白玉为床,金做马,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错。
C、野火烧不尽包含了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结冰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错。
故选:C。
6.D
【解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故选D。
7.B
【解析】固体受热变为气体,可能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如干冰升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但是也可能是固体受热分解生成了气体,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故选B。
8.D
【解析】A、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9.D
【解析】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化学反应中的“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如冰雪融化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正确;
C、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A、摘:捏住挂耳绳摘下口罩,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折:捏住口罩内层中间部位对折再对折,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C、系:将挂耳绳系紧在折好的口罩上,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D、泡:将口罩浸泡在装有消毒液的塑料袋中,消毒可以杀死病菌,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11.C
【解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12.B
【解析】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电极,故A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不能做燃料,故B不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则可用来净水,故C正确;
D、生石灰能吸水,常做食品干燥剂,故D正确。故选B。
13.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
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1)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属于物理性质;
(2)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2)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14.密度比铝小
在215~24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碳纤维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1)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碳纤维的物理性质有密度比铝小。
(2)由图可知,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是在215~24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碳纤维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15.
【解析】白醋有刺激性气味,水没有气味,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白醋和水;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气体,水是液体,可以用观察状态区分氧气和水;
铜是红色固体,铝是银白色固体,可以用观察颜色区分铜片和铝片;
铁和银的硬度不一样,可以用测定硬度的方法区分铁块和银块,连线如下所示:
16.①⑩
②③⑤
④⑦
⑥⑧⑨
【解析】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用于取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
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属于化学性质;
④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⑤钢铁可能会变成铁锈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⑧铁矿石冶炼成钢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⑨开花的时候,花从小花变成大花的过程,以及花蕊长出来是细胞增多的过程,这些细胞是化学反应生成的,属于化学变化;
⑩在16.6℃以上时,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这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①⑩;②③⑤;④⑦;⑥⑧⑨。
17.⑦

①④
②⑤⑥
【解析】(1)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如物质的形状、颜色、熔点、沸点、密度、质量等,故填⑦;
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腐蚀性、可燃性、毒性、生锈、受热分解等,故填③。
(2)物理变化就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的形状与状态的变化,故填①④;
化学变化就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故填②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