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同步训练(人教版)
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是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
2.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验证
B.提出假设
C.观察现象
D.做出结论
3.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有:①充分使用资料;②设计合理的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其中正确的设计步骤是( )
A.③①④⑤
B.③①②
C.③①②⑤
D.①③②④
4.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做出结论
5.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分别向两种气体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
6.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冷且干燥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7.同学们在做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部分同学向收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并未浑浊。此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
D.向老师请教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8.擦玻璃时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9.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稀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稀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查阅资料
D.交流讨论
10.在“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冷玻璃上更容易结下水雾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11.文言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大量的黑色物质,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12.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和HO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1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______、猜想与假设、______(包括设计实验方案、______等)、______、______、表达与交流等。
14.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的自然科学,
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15.观察化学反应的三个阶段:_____的现象→_____的现象→_____的现象。
16.某同学为研究青蛙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石灰水[Ca(OH)2]
变浑浊,红墨水向左移动,说明青蛙的呼吸吸进_____,呼出_____气体。
17.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8.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
(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_____。
(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关闭活塞_____。此时可以观察到②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___________,瓶②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19.小明同学很细心,他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有一缕白烟冒出,这些白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于是他在参加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时提出这一问题。
小强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CO2
);小韦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H2O);小明同学则猜测白烟是石蜡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固体小颗粒。他们做了以下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同学的猜测。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证明白烟的成分不是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能与烛芯接触),
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白烟是_____的猜测,因为_____。
(4)若小明的猜测正确,则蜡烛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参考答案
1.C
【解析】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计算、测量和推理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都没有实验更加重要。故选C。
2.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假设,故选B。
3.B
【解析】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的步骤有:③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阐明实验原理,分析现有仪器和药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①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装置草图,掌握充分的资料,②根据实验的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除杂及尾气处理等),③①②是正确的设计步骤,④⑤是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不是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故选B。
4.C
【解析】对该种金属提出“可能是和铁一样的金属”是假设;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是观察;“拿磁铁来吸一下”是实验;通过实验知道该金属是什么金属。故选C。
5.B
【解析】A、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是无色气体,不能用观察气体颜色的方法区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分别向两种气体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的方法区别两种气体,此选项符合题意;
C、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是无味的气体,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解析】A、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火焰会逐渐熄灭,故A正确;
B、由于蜡烛不能和空气充分接触,蜡烛将发生不完全燃烧,白瓷板将变黑,故B不正确;
C、火焰由三部分组成:内焰、焰心、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碳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故D正确。故选B。
7.D
【解析】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做法正确;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做法正确;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避免偶然性,做法正确;
D.不能未经再次实验就填写实验报告,做法错误。
故选:D。
8.C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故选C。
9.B
【解析】A、猜想假设只是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测,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B、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等可以确定是否为稀盐酸,符合题意;
C、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D、交流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但是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解析】A、向冷玻璃哈气,呼出的气体在冷玻璃上结下水雾,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A正确;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B不正确;
C、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C正确;
D、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推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D正确。故选B。
11.C
【解析】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黑色物质成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正确。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正确。
C、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错误。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正确。
故选:C。
12.B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注射器在火焰上方抽气,会把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吸到注射器内,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闭容器内燃烧生成了CO2和H2O,因此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变大,曲线是a和b,符合题意;
C、从实验可以说明,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不符合题意;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提出问题
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14.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研究涉及各个领域,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15.反应前
反应过程中
反应完全后
【解析】观察化学反应的三个阶段: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反应完全后的现象。
故填: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完全后。
16.氧气
二氧化碳
【解析】青蛙呼吸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氧气、二氧化碳。
17.(1)
(2)(4)
(3)
(5)
【解析】(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属于提出问题;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属于收集证据;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属于实验结论;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收集证据;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属于反思与评价。
18.A
B
B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浑浊
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解析】(1)人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①瓶进入,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人呼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应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此时观察到瓶②内的现象是②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瓶和②瓶的作用不同,①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②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19.小强
水蒸气
小明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物理
【解析】(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小强同学的猜测;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证明了假设小明同学的正确性;同时可排除白烟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猜测,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4)白烟为石蜡蒸汽冷凝而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