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评挑战卷试卷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测评挑战卷试卷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0 11:42:32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评挑战卷(四)(第4章)
(6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9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8分)
1.(2020·益阳中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
A.氢气
B.煤气
C.酒精
D.汽油
2.(2021·衡水质检)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H2O===X+HClO,则X的化学式为(C)
A.H2  
B.ClH  
C.HCl  
D.ClO2
3.某物质W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物质W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只含C、H元素
C.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
4.学习化学知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A)
A.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甲烷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使用天然气做饭的厨房上方安装报警器
5.(2020·成都中考)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6.(2020·连云港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B)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得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7.(2021·保定质检)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发生了改变
B.物质丙的化学式是NH3
C.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
8.(2020·邵阳中考改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D)
A.4Fe+3O22Fe2O3
B.CO2+Ca(OH)2===CaCO3+H2O
C.2H2O22H2O+O2
D.CaCO3+2HCl===CaCl2+H2O+CO2↑
9.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10.(2020·营口中考)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它们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物质




微观示意图
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甲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C.在该反应中,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11
D.在该反应中,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11.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⑤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2.现有过氧化氢溶液,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过滤,称得剩余液体的质量为50
g。则生成O2的质量约为(B)
A.5.0
g 
B.5.6
g 
C.6.0
g 
D.10
g
1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D)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4.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CH4),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页岩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C.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3O22CO+4H2O
D.页岩气燃烧放出热量
15.(2020·衡阳中考)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6.(2020·长沙中考)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A)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质量相等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0∶87
B.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2.3
g,其中含氧元素4.8
g,则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7.1
g
C.某氮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2,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
D.某过氧化氢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7,向38
g该溶液中加入1
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生成3
g氧气
18.(2021·沧州质检)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丙一定是化合物
B.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C.丁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生成丙的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前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
19.(2020·黄冈中考)将69
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C)
A.136
g  
B.64
g 
C.112
g 
D.48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计28分)
20.(6分)(2020·铜仁中考)水、燃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常用__煮沸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氧气(或空气)、可燃物、__温度达到着火点__。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的方法,采用的原理是__隔绝氧气(或空气)__。
21.(6分)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4P+5O22P2O5__。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__Fe+CuSO4===FeSO4+Cu__。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__CO2+Ca(OH)2===CaCO3↓+H2O__。
22.(8分)(2021·保定质检)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按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两种微粒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__质子数__不同。
(2)图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CO+O22CO2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化合反应__。
23.(8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__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__,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__用湿抹布扑灭__。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AC__(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计22分)
24.(8分)某课外小组通过镁条燃烧和CO2灭火的实验来认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
【实验计划】(1)酒精灯点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并记录现象。
(2)酒精灯点燃镁条,将燃着的镁条伸入一瓶CO2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和记录】实验(1)中除了看到白色固体外还有一种黄色固体产生,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小组重新进行一次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相同,由此引发小组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空气中的N2也可以和Mg反应生成Mg3N2,Mg3N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写出Mg3N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Mg3N2+6H2O===3Mg(OH)2+2NH3↑__。
实验(2)中发现镁条没有熄灭,继续燃烧,结束后集气瓶中有白色固体生成,同时瓶壁还有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Mg+CO22MgO+C__。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__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__。
25.(14分)小英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
[实验重现]
小英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1)如图1所示,实验前天平平衡。将注射器中适量的稀盐酸注入锥形瓶中,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__固体溶解,产生气泡,天平平衡__。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3)上述实验的反应结束后,松开锥形瓶上的橡皮塞,天平的指针__偏右__(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
[总结与反思]
(4)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__打开盖后,空气进入容器中__。
[迁移与运用]
(5)小英同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2所示。图中x=__52__。物质W由__3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__1∶3__(填最简比)。
四、计算题(12分)
26.(2021·保定质检)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
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
g,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97.36
g。(假设鸡蛋壳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__2.64__g。
(2)计算10
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解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g+90
g-97.36
g=2.64
g;
(2)设10
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64
g
= 解得:x=6
g
答:10
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6
g。
答案:(1)2.64 (2)6
g(解题过程见解析)
PAGE单元测评挑战卷(四)(第4章)
(6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9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8分)
1.(2020·益阳中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氢气
B.煤气
C.酒精
D.汽油
2.(2021·衡水质检)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H2O===X+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A.H2  
B.ClH  
C.HCl  
D.ClO2
3.某物质W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物质W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只含C、H元素
C.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
4.学习化学知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甲烷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使用天然气做饭的厨房上方安装报警器
5.(2020·成都中考)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6.(2020·连云港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得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7.(2021·保定质检)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发生了改变
B.物质丙的化学式是NH3
C.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
8.(2020·邵阳中考改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Fe+3O22Fe2O3
B.CO2+Ca(OH)2===CaCO3+H2O
C.2H2O22H2O+O2
D.CaCO3+2HCl===CaCl2+H2O+CO2↑
9.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10.(2020·营口中考)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它们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质




微观示意图
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甲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C.在该反应中,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11
D.在该反应中,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11.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⑤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2.现有过氧化氢溶液,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过滤,称得剩余液体的质量为50
g。则生成O2的质量约为(
)
A.5.0
g 
B.5.6
g 
C.6.0
g 
D.10
g
1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4.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CH4),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页岩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C.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3O22CO+4H2O
D.页岩气燃烧放出热量
15.(2020·衡阳中考)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6.(2020·长沙中考)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相等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0∶87
B.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2.3
g,其中含氧元素4.8
g,则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7.1
g
C.某氮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2,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
D.某过氧化氢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7,向38
g该溶液中加入1
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生成3
g氧气
18.(2021·沧州质检)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一定是化合物
B.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C.丁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生成丙的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前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
19.(2020·黄冈中考)将69
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
)
A.136
g  
B.64
g 
C.112
g 
D.48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计28分)
20.(6分)(2020·铜仁中考)水、燃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常用__
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氧气(或空气)、可燃物、__
__。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的方法,采用的原理是__
__。
21.(6分)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
__。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__
__。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__
__。
22.(8分)(2021·保定质检)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按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两种微粒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__
__不同。
(2)图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
__。
23.(8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__
__,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__
__。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
__(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计22分)
24.(8分)某课外小组通过镁条燃烧和CO2灭火的实验来认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
【实验计划】(1)酒精灯点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并记录现象。
(2)酒精灯点燃镁条,将燃着的镁条伸入一瓶CO2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和记录】实验(1)中除了看到白色固体外还有一种黄色固体产生,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小组重新进行一次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相同,由此引发小组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空气中的N2也可以和Mg反应生成Mg3N2,Mg3N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写出Mg3N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实验(2)中发现镁条没有熄灭,继续燃烧,结束后集气瓶中有白色固体生成,同时瓶壁还有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__
__。
25.(14分)小英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
[实验重现]
小英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1)如图1所示,实验前天平平衡。将注射器中适量的稀盐酸注入锥形瓶中,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__
__。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3)上述实验的反应结束后,松开锥形瓶上的橡皮塞,天平的指针__
__(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
[总结与反思]
(4)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__
__。
[迁移与运用]
(5)小英同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2所示。图中x=__
__。物质W由__
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__
__(填最简比)。
四、计算题(12分)
26.(2021·保定质检)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
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
g,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97.36
g。(假设鸡蛋壳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__
__g。
(2)计算10
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