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6.2
再别康桥
学案
学习目标
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精神故乡”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诗所运用的意象,体会其深寓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垫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19年,徐志摩故地重游。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离别康桥时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二部分:(第2-6节),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面对眼前的柳树、青荇、清潭等景物,追忆往昔的生活,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第三部分:(第7节),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导读理解
1.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三个“轻轻的”连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透露出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的离情。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诗人将“金柳”比作“新娘”有什么妙处?
首先,将“金柳”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色的色彩,柳树又是婀娜多姿的,这与穿红着绿的娇羞的新娘形神相似。其次,诗人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诗人的情思,“夕阳中的新娘”这一比喻更能体现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恋之情。
3.写“青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甘心”一词?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招摇”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可爱,另一方面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爱“甘心”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是热烈的、永久的。
4.如何理解这里的“寻梦”?
“寻梦”是对上节“梦”的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的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撑一支长篙”出发,“寻梦”的过程美好;“满载一船星辉”归来,“寻梦”归来喜悦。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5.诗人为何“不能放歌”?如何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①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的快乐心情达到了顶点,似乎忘记自己将要离开,所以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当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时,内心的离愁别绪压倒了一切,只能在沉默中体会别离的惆怅,痛苦的笙箫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放歌”只是他当时的心愿罢了
②将“悄悄”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以独特的视角渲染一种无边的寂静。
6.诗歌第7节和第1节描绘的画面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第7节和第1节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硬要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轻轻而来、悄悄而去的情意。第7节和第1节相比,虽然节奏相似,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也有几分酒脱。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浓的感情,于“轻轻”“悄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7.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这些意象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
选取的意象:西天的云彩、夕阳中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星辉以及想象中沉默的夏虫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与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总是充满怀念之情。
8.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非常赞同。请分析《再别康桥》是怎样体现“三美”主张的。
①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韵脚严整,每节韵脚都落到第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如“来”“彩”“娘”“漾”等;节奏鲜明旋律和谐,如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诗歌的节拍)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②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③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如四行一节,毎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间或八个,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9.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的告别对象而选取“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种寂然无声的氛围,排除了离别中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最后,意象选择独具特色,选择河畔金柳、河底景物、游河所见所闻,所选景物融入情感后,均唯美而略带伤感。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自我检测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康桥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意。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
,??????
,??????
,??????
,??????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
①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②那新娘的艳影在心头荡漾
③心儿似乎成了康河的水波
④以至于看到软泥上的青荇
⑤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
⑥顿时萌生了羡慕之情
A.⑤③②④①⑥
B.③⑥④①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来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歌难于解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语言更含蓄,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②鉴于此,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③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
④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议论说明性语言
⑤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
⑥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语言上
A.⑥①③⑤②④
B.⑥④①⑤②③
C.⑥①②④③⑤
D.⑥④①③⑤②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2)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3)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备选的六句话的陈述对象是“诗人”,据此可以排除③开头的B。
这六句话陈述了诗人的一段心理过程,“萌生了羡慕之情”应在最后,据此可以排除④收尾的C。
⑤与④不存在直接衔接关系,据此可以排除D。
2.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担当”与
“文化精神”搭配不当,可在“文化”前加入“传承”;D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3.答案:D
解析:要抓住语段的思路做题,思路是:先提出观点,然后比较诗歌语言和其他语言的不同,接着总写诗歌语言的特点,最后从两个方面分写诗歌的特点。
4.答案:A
解析:品位:名词,指物品的质量或作品达到的水平。品味:动词,仔细体会玩味。贯注:精神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