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7.2《 秦腔》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7.2《 秦腔》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11: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7.2
秦腔
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秦腔的特点,及其与秦地的地理构造和风土人情的契合统一。
学习文章通过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的语言来描写文化现象,表现地域文化的技法。
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读场面细节描写,体会秦人对秦腔的痴爱之情。
难点:
赏析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及其表达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者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岀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四、学习课文
1、第二段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
首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川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2、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摹?
明确:
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点,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3、作者对所谓“二杆子”的人物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
有贬有褒。贬的是他们拿树条儿打人,褒的是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他们忠于职责,维护秩序,这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忠诚,也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本身的喜爱,不仅仅流于戏曲内容。
4、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明确:
秦地: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人:粗犷、朴实、豪放
5、在文中,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
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具体内容有: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6、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在描写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眀确:
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的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在描写中主要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①点面结合,既有对群体的描写,也有对个体的描写;②以言行描写为主,多种描写相结合;③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
7、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眀确: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8、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①理解秦人。作者理解他们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理解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意义。
②欣赏秦人。秦人面对艰辛的生活不屈服,懂得用秦腔进行自我慰藉。
③热爱秦人、秦川,爱得理智而深刻,爱得专注而执着。这种感情上的认同,使得作者能够满怀激情地为秦腔文化呐喊、辩护,能够将秦腔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腔
马晓红
“祥云闪闪起寒光,春风摆动草木香。……”
这是秦腔。唱戏的是我二舅,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二舅大字不认几个,却酷爱秦腔,也记得很多戏词。高兴了,田头屋后吼几句,比戏台上的大花脸唱得还好。
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率先开始现代化建设。先修路架桥,把弯曲的路捋直,把两岸的码头接通。
二舅甩开家里婆娘和两个小娃的三双手,跟着乡亲们南下“淘金”。
田地里长大的汉子,没几个读过书。没文化,没技术,却有的是力气。水泥、钢筋、沙石,在他们的大手掌和宽肩膀上流动,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道“彩虹”。
第三年入冬,桥建成了,二舅却进了医院。他上驳船时,一脚跺空,掉河里去了。好在抢救及时,命算是保住了。
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天哪!你不辨贤愚枉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青山……”
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想当年卧龙岗散淡高隐,讲三坟论五典博古通今……”
等他出院,身板虽看起来还是那么宽厚,却没有原来结实了,还落下了咳嗽病。
工头还算有良心,给他在码头找了份工作。他就留在珠三角,也算是新广东人了。
虽然桥通了,但河网密布的珠三角还是离不开船,离不开码头,离不开靠力气吃饭的汉子。在江边,在码头上,来回穿梭着这么一个又矮又黑的西北汉子。甘蔗、橙子、瓷器、沙石、木炭、煤气、机器……黑的白的,轻的重的,吃的穿的,在他渐弱的肩上从船到岸,或者从岸到船。傍晚时,浅水处,时不时会荡起几句压低了声音的秦腔戏词。千里之外的两个娃娃,也在他浸着汗味的钞票上长大。
二十几年来轮船越来越大,起重机越来越高,集装箱越来越多,他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日夜奔波,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
旧码头日渐荒芜了。他终于决定回老家了。
我开车送他去火车站。一路无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打开音响,塞进一张CD。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长袍子短袍子都是衣裳,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能爬起来爬起来,爬不起来可趴下……”
二舅笑了:“秦腔也有新调子了,挺好听的!说的倒是大实话,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哭一声笑一声也就是一声……”
后视镜里,他仍然又矮又黑,却不再那么壮实了。才五十出头,却苍老得像六七十岁。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
二舅回了乡下,前后有两三年。
乡下男人,一辈子也就是几件大事:修房子娶老婆,生儿子养儿子,给儿子修房子娶老婆,准备棺材老衣等死。
刮尽所有积蓄,修了两层小洋楼,刷好墙装好门窗,钱也差不多用完了。
勉强给大儿子说了门亲事,小儿子的亲事就没了门路。
这几年农村娶个媳妇不容易!动不动十几二十万的彩礼,又把他逼出了家门,跟远房侄子去新疆卖面皮。
秦腔,面皮,本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一身力气的根。
可是,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却变了味儿。侄子拿出了一包东西,说调米浆时加一撮,蒸出来的面皮又白又薄,光滑筋道,不破不裂,过夜不坏。辣子蒜水里再加上点儿罂粟壳磨成的粉,更是又香又辣,让人吃了这碗想下一碗。
第二天,侄子的面皮店开张,二舅却走了,回老家去了。听说走之前,他在厨房里学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禀一声……”把侄子吓得愣了半天。
过了几个月,他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旧码头。
就在旧码头的对面,二舅开了间小吃店。小小的铺面,只有三四张木桌。
他擦擦凳子,让我坐下。向里间叫了一声:“田娃,给你哥拌一碗面皮!”
一个憨厚敦实的后生走出来。和二舅年轻时一模一样。
白白的面皮,青青的黄瓜丝,红红的油辣子,熟悉的家乡味。
他放下碗,转身招呼着其他客人,嘴里轻声哼着听不清词的秦腔。
我吃着面皮,脑海里却回旋着另一句词:“我大舅我二舅都是我舅,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
(选自2018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舅建桥时受伤住院,“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并借助戏词,表达了自己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B.“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舅虽然年过半百但仍然不为生活所屈的可贵品质。
C.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二舅“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勉强挣个温饱”,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D.小说以秦腔贯穿全文,大量戏词的穿插运用既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2.小说塑造了二舅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在小说结尾,戏词由“他”换成了“我”,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寄寓的“我”的情感态度。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①酷爱秦腔。虽然没有文化,但能“记得很多戏词”,“比戏台上的大花脸唱得还好”,也善于借助戏词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②勤劳能干。二舅南下“淘金”,在码头当搬运工,不辞辛苦,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后来为养家糊口,又去新疆卖面皮,在旧码头开小吃店。③坚强乐观。二舅负伤住院,虽一时“觉得冤”,但能很快地“想开了”;对“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的秦腔新调子也是深有同感。④为人正直。看到侄子对面皮弄虚作假,以至于“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变了味儿”,二舅断然离去,并用戏词震慑和警告侄子。
3.①体现着“我”对二舅的敬重之情。面对侄子的弄虚作假,二舅断然离去,后来开了间小吃店,保有着面皮“熟悉的家乡味”,二舅为人正直的品德,自然赢得“我”的敬重。②体现着“我”的自豪之情。二舅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我”与二舅关系亲切,换成“我”字体现了“我”的自豪和骄傲。③寄寓着“我”对二舅的安慰和祝福。二舅生活坎坷,但是他仍然坚韧乐观,努力经营自己的小吃店,“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寄寓着“我”对二舅的安慰与祝福。
解析:
1.“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错误。文中说“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二舅负伤住院,虽一时“觉得冤”,但能很快地“想开了”,这些表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2.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二舅的性格特点,此类题目答题时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如本文中“二舅大字不认几个,却酷爱秦腔,也记得很多戏词。高兴了,田头屋后吼几句,比戏台上的大花脸唱得还好”,包括后文写到他没事就会吼上几句,可见其酷爱秦腔。“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田地里长大的汉子,没几个读过书。没文化,没技术,却有的是力气。水泥、钢筋、沙石,在他们的大手掌和宽肩膀上流动,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道‘彩虹’”“在江边,在码头上,来回穿梭着这么一个又矮又黑的西北汉子。甘蔗、橙子、瓷器、沙石、木炭、煤气、机器……黑的白的,轻的重的,吃的穿的,在他渐弱的肩上从船到岸,或者从岸到船”这些描写突出了二舅的吃苦耐劳、勤劳能干的品质。由“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想当年卧龙岗散淡高隐,讲三坟论五典博古通今……”可见其坚强乐观。“第二天,侄子的面皮店开张,二舅却走了,回老家去了。听说走之前,他在厨房里学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禀一声……’把侄子吓得愣了半天”这处描写了二舅因侄子对面皮弄虚作假,所以断然离去,并用戏词震慑和警告侄子,可见其为人正直。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题干要求探究在小说结尾,戏词由“他”换成了“我”,其中寄寓的“我”的情感态度。这是对文本主题的考查,情感态度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回答本题也可从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人称变化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结尾“我大舅我二舅都是我舅……”是由原来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改编的,把第三人称换成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不便于作者抒发自己对二舅的情感,所以换成第一人称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便于情感的抒发。本文以秦腔贯穿全文,用大量的戏词穿插全文表现了二舅的美好品质,如勤劳能干、坚强乐观、为人正直等,结合文中的“唱戏的是我二舅,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一个憨厚敦实的后生走出来。和二舅年轻时一模一样”这些句子,可见作者对二舅的敬重之情、自豪之情。用“我”能更好地表达我对二舅的这些情感。“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本来是二舅说的话,作者用此来寄寓“我”对二舅的安慰与祝福,二舅虽然生活坎坷,但是他仍然坚韧乐观,努力经营自己的小吃店,所以“我”相信二舅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