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训练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训练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0 14:08:25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1 战国七雄
A
1.
小明同学仔细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后,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
A.
三家分晋
B.
田氏代齐
C.
晋楚争霸
D.
桂陵之战
C
2.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而且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诸侯争霸
B.
民族交融
C.
走向统一
D.
中央集权
A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3.
(独家原创试题)魏国李悝变法开启了战国时期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各国跟随时代潮流的目的是(
)
A.
实现富国强兵
B.
促进农业的发展
C.
缓和社会矛盾
D.
增强周王朝实力
A
4.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秦国强大奠定了基础。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或免除徭役的人包括(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5.
如图文物与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
A.
奖励军功
   B.
统一度量衡
C.
奖励生产
   D.
推行县制
B
6.
《商君书》载:“能得甲(小军官)首一者,赏爵一级,益(增加)田一顷,益宅九亩……乃得入兵官之吏。”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
鼓励耕织
B.
奖励军功
C.
加强刑罚
D.
推行县制
B
7.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项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主持修建这项工程的是(
)
A.
大禹
B.
李冰
C.
秦孝公
D.
祖冲之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地主阶级的利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建立县制”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1)判断标准:一场变革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2)变法成功:守旧贵族对变法的反对导致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3)成功的理由: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D
8.
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名与战国七雄有缘,我的姓是地处最西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地处最北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姓名是(
)
A.
楚秦  
B.
齐燕
C.
秦齐  
D.
秦燕
C
9.
(2021·陕西渭南临渭区期末)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叫《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
)
A.
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B.
商鞅才华横溢
C.
取信于民
D.
推行县制
C
10.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
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C.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健全了国家法律制度
B
1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B.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C.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D
12.
(2021·重庆巴南区期末)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直接损害大贵族利益的是(
)
A.
确立县制
B.
统一度量衡
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A
13.
(2021·北京大兴区期末)下面是某班同学编写的话剧剧本提纲(部分),这部话剧的题目应是(
)
A.
商鞅变法
B.
百家争鸣
C.
贞观之治
D.
戊戌变法
D
14.
右图为我国发行的《都江堰》纪念邮票。作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秦国修建于春秋后期 
②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15.
(2021·湖南株洲荷塘区期末)《水经注》记载:“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下列关于这一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一工程由春秋时期楚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B.
这一工程是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的都江堰
C.
这一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D.
这一工程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16.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极为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讳:避讳)强大,赏不私(私:徇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严格执法,公平无私,不畏强权,不徇私情。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2)据材料二,在下表中填出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各一条。
政治
经济
军事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说:通“悦”,高兴、满意),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商鞅变法深得民心、成果显著;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等等。
17.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时势造英雄,动荡的时代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一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广泛使用。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程的修建】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其有何功能?
都江堰。李冰。防洪、灌溉、水运等。
(3)该项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在造福人类,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及时进行修缮,定时清淤等。(言之有理即可)
【发愤图强的改革】
材料三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5)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共1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1.
背景:经过春秋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
形成: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知识拓展】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周天子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
【巧学妙记】 战国七雄的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
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快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归纳】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1.
背景
(1)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封建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3)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2.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公元前356年。
4.
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大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损害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国富)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
军事(兵强)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误区】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对此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建立县制。
【警示】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5.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2.
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4.
意义
(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知识拓展】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
(2)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
(3)三个主体工程相辅相成,发挥了自动引水分流、调节内外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历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4)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造福人类,至今仍可灌溉土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知识结构图解】
“问题思考”(教材第34页)
参考答案:人民怨恨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材料研读”(教材第35页)
提示: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研读”(教材第37页)
提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对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后活动”(教材第37页)
1.
参考答案:出自春秋时期的有: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
提示: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B
1.
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分别是(  )
A.
齐、楚、赵
B.
韩、赵、魏
C.
楚、燕、韩
D.
秦、齐、魏
C
2.
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
交战区域广,人民深受其害
C.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扩展疆域
D.
持续时间较长
D
3.
(2019·江苏苏州吴中区期中)唐朝诗人胡曾在其诗《流沙》中描述了战国时期“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战乱局面。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役是(  )
①阪泉大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D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4.
(2019·山东淄博桓台县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
D
5.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推行县制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废井田,开阡陌
D.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B
6.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中的这段话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
确立县制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A
7.
(2018·江苏泰州兴化期末改编)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长城
A
8.
据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材料中蜀人在完成插秧后供奉祭祀的“李王”应是(  )
A.
李冰
B.
李耳
C.
李斯
D.
李悝
D
9.
(2019·四川宜宾期末)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面图一、图二,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A.
建筑技术的发展
B.
冶铸工艺的提高
C.
战争武器的改进
D.
生产力不断进步
C
10.
(2019·山东东营垦利区期中)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趋势是(  )
A.
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扩大
B.
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
历史朝着统一方向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B
11.
(2018·泰州)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推行县制
B.
奖励军功
C.
奖励生产
D.
承认土地私有
B
12.
(2019·山东淄博桓台县期中)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增强秦国实力
C.
限制商业活动
D.
废除贵族特权
13.
(2019·江苏苏州吴中区期中)中国古代文明源于农业。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宗庙之牲(牛)为畎亩(田间、田地)之勤。
——
《国语·晋语》
材料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华阳国志·蜀志》
(1)指出材料一、二包含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府”的形成与哪一大型水利工程有关。这一大型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都江堰。李冰。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建等。
14.
(2019·江苏盐城景山中学期中改编)(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少好刑名之学”
,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他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弱,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秦孝公进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富国强兵。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这场变法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
按军功授爵。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战乱频仍,诸侯争霸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