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1 老子
B
1.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史官,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下列属于老子主张的是(
)
A.
实行德政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B
2.
“知足常乐”源于我国古代“无为而治”的思想,蕴含这一思想的学派的典籍是(
)
A.
《论语》
B.
《道德经》
C.
《春秋》
D.
《尚书》
A
知识点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创立的学派是(
)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A
4.
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说话谨慎)。”这说明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注重(
)
A.
因材施教
B.
言传身教
C.
教学相长
D.
有教无类
A
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哪一著作(
)
A.
《论语》
B.
《春秋》
C.
《道德经》
D.
《诗经》
C
知识点3 百家争鸣
6.
“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时期(
)
A.
战争频繁
B.
制度变革
C.
百家争鸣
D.
王位世袭
B
7.
(2021·江苏邳州期末)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和残害生命的是(
)
A.
荀子
B.
墨子
C.
庄子
D.
孙武
B
8.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予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与该思想相似的是(
)
A.
“兼爱”“非攻”
B.
“仁者爱人”
C.
“道法自然”
D.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C
9.
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见下表)。这说明百家争鸣(
)
成语
揠苗助长
杞人忧天
东施效颦
来源
《孟子》
《列子》
《庄子》
A.
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
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C.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1.
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称为“亚圣”。后世把孔子、孟子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2.
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许多统治措施都是对韩非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3.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
10.
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的主张相符的是(
)
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仁者爱人”
C.
“兼爱”“非攻”
D.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A
11.
(2021·山东阳谷县期末)一位外国教授曾说:“孔子是‘没有疆域的国王’,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要继续前行,应当回到2
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当今人类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的智慧包括(
)
①仁者爱人 ②为政以德 ③以法治国
④“无为而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C
12.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哪项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
A.
仁者爱人
B.
因材施教
C.
有教无类
D.
温故知新
B
13.
(2021·安徽宿松县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
D
14.
(2021·陕西洛川县期末)“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国家繁荣,社会稳定
B.
人民安居乐业
C.
统治暴虐,人民抱怨
D.
社会急剧变化
A
15.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
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C.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D.
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
D
16.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C
17.
(2021·河北迁安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百家争鸣,各陈其说。各学派仅仅就日常如何穿衣就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甲派说“怎么舒服怎么穿”,乙派主张“应合乎礼仪规范地穿”,丙派则认为“讲究穿着打扮是一种浪费,能保暖就行,不求奢华”,丁派宣扬“国君、朝廷规定怎么穿就怎么穿”。请指出甲、乙、丙、丁分别是哪个学派学说的代表者(
)
A.
儒家、道家、墨家、兵家
B.
道家、法家、儒家、兵家
C.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C
18.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如今,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部分不相符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历史传统
C.
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D.
我们应该照搬百家争鸣的思想
19.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墨子;韩非。
材料二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仁”。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大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参与以下探究活动。
【推进历史发展的巨人】
(1)分别写出上面三幅图片中历史人物所创立的学派。
图一:儒家学派;图二:道家学派;图三:墨家学派。
【发人深省的话语】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材料三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出自何人?请简述这些人物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孟子;材料二:墨子;材料三:老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
【大放异彩的作品】
百家争鸣时出现的著作众多,比较有名的如A《道德经》、B《论语》、C《孙子兵法》等。
(3)请将上述作品的字母代号与相应历史人物对号入座。
老子:
;孙武:
;孔子:
。
C
B
庄子
【奇妙神秘的穿越】
(4)“百家争鸣”电视台招聘了一些节目主持人,孔子、庄子、孙武和韩非入围。请你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节目:
人与自然——(
)
法制在线——(
)
军事天地——(
)
教育论坛——(
)
韩非
孙武
孔子
(5)简述百家争鸣的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共1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老子
1.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2.
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1.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
政治思想
(1)核心思想:
“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3.
教育思想
(1)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4.
《论语》: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误区】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警示】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而成。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1.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
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思想家
学派
思想或主张
墨子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孟子
儒家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道家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
法家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重要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而法家的依法治国、中央集权主张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被秦国统治者所采用,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结构图解】
“材料研读”(教材第39页)
提示:“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材料研读”(教材第41页)
提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问题思考”(教材第41页)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谈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课后活动”(教材第42页)
1.
提示: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识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提示: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老子
A
1.
(2019·株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
A.
辩证法的思想
B.
“兼爱”“非攻”的思想
C.
“仁”的思想
D.
以“法”治国的思想
D
2.
(2019·衢州)如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一位思想家提出的观点。他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孙子
D.
老子
D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2019·烟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孔子等思想大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下列思想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
提倡法治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为政以德
A
4.
(2019·苏州)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5.
下面哪一项能够佐证如图孔子“万世师表”(千秋万代老师的楷模)的称号( )
A.
提倡“为政以德”
B.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
C.
主张以“礼”治国
D.
主张“有教无类”
D
6.
(2019·山东青岛即墨区新兴中学期中)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
《韩非子》
B.
《孙子兵法》
C.
《道德经》
D.
《论语》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C
7.
(2019·江苏盐城景山中学期中改编)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评述:“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
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
B.
诸侯争霸的战争局面
C.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商业繁荣的昌盛局面
D
8.
(2018·镇江)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这反映出孟子主张( )
A.
“兼爱”“非攻”
B.
实行“法治”
C.
“无为而治”
D.
“仁政”治国
B
9.
(2019·成都)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
A.
墨子
B.
荀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A
10.
(原创题)中国先秦时期,古籍浩如烟海,凝聚了华夏上古先民的智慧。以下几本古籍,几千年间的文人学者大多读不大懂。它们是《易经》《山海经》和《道德经》,也被称为“天书”“地书”和“人书”。“人书”指的就是《道德经》,它是道家的经典。其作者是( )
A.
老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A
11.
(2019·重庆B卷)如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各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
A.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12.
(2018·安徽)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
分封制的崩溃
B.
商鞅变法的作用
C.
兼并战争的后果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C
13.
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他曾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B
14.
(2018·江苏常州期中)他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他”是( )
A.
庄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B
15.
右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A
16.
(2019·宿迁)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
孟子—民贵君轻
B.
韩非子—“兼爱”“非攻”
C.
墨子—无为而治
D.
庄子—以“法”治国
17.
(2019·山东德州平原县第五中学期中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 某校七年级(1)班在开学初期出现乱扔纸屑以及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对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出现了分歧: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其做值日;如再不改,一次罚其5元钱。”
班长:“还是应该说服教育,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正的。”
生活委员:“就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材料一的言论出自哪一历史人物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2)该历史人物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他创立的学说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
孔子。“仁”。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法家;儒家;道家。
18.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请你参加“探寻齐文化”系列活动,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感受齐国文化的魅力。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右图是战国青铜器,仿牛形,昂首竖耳,背上有盖。整体以铜铸成,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案,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眼球用墨精石做成。外表华丽、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是齐文化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1)赏析该文物,你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齐国的哪些社会情况?
齐国经济繁荣,手工艺水平较高。(言之有理即可)
【文化符号二:历史典故】
典故一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天子,不断发动兼并战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实施改革,国富兵强,并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打击不臣服的四夷,号令诸侯,扩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典故二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将庞涓率军回救,孙膑在桂陵伏袭,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2)以上两则典故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后来各演化为哪一成语?
(3)据典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
典故一:齐桓公称霸;尊王攘夷(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典故二: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文化符号三:历史遗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设立的一处官办高等学府,因建在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齐国采取开明的学术政策,礼贤下士,吸引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兴盛时容纳了几乎“诸子百家”各个学派,汇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有孟子、荀子等。
论战大会是稷下学宫迎接学者入齐的大典,孟子入齐时的论战最为精彩。首先,孟子以“民贵君轻”赢得众人喝彩。之后,论辩天下大争局面形成原因时,孟子认为天下大争是因为没有推行周礼和“仁政”,没有实行井田制。但申不害则认为,天下的治理是人在统治,要想和平,只有推行法治、术治。
稷下学宫学术自由,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各派学者之间激烈争辩、互相抨击,同时互相吸收、取长补短,使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促进了先秦时期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4)材料中的孟子和申不害各是哪一学派的学者?他们的治国主张分别是什么?
孟子:儒家学派;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
申不害:法家学派;推行法治、术治。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稷下学宫能够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的原因。
齐国采取开明的学术政策,礼贤下士;稷下学宫学术自由,文人学者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各派学者之间激烈争辩、互相抨击,同时互相吸收、取长补短。(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探寻齐国文化”的活动,写出齐国文化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