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1 光武中兴
B
1.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
秦朝
B.
西汉
C.
新朝
D.
东汉
B
2.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B
3.
(2021·安徽庐江县期末)以下文物或模型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
B
4.
“东汉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被黄巾起义推翻
D.
东汉中后期皇帝无能
知识点3 黄巾起义
A
5.
(独家原创试题)据记载,张角得到《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一书后,利用书中的部分内容创立“太平道”,并广收信徒以传道。在势力壮大后,他(
)
A.
领导了黄巾起义
B.
建立了“张楚”政权
C.
推翻了东汉王朝
D.
改朝换代,做了皇帝
A
6.
(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期末)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
A.
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
消除了社会矛盾
C.
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
使儒家思想消亡
1.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二者均以失败告终。
2.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但没有推翻东汉政权。
B
7.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县之南登基称帝。后世称刘秀所建立的政权为(
)
A.
西汉
B.
东汉
C.
蜀汉
D.
后汉
B
8.
东汉初期,“益、凉二州奴婢,向所在官府自我申诉者,免为庶人(成为平民)”。这一情景的出现最有利于东汉(
)
A.
减轻农民负担
B.
恢复社会生产
C.
完善地方法规
D.
发展商业贸易
D
9.
(2021·重庆北碚县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③减轻刑罚
④严惩贪官污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D
10.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
原因
B.
特点
C.
经过
D.
影响
D
11.
某起义军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注:甲子年,184年),天下大吉。”材料中的“苍天”和“黄天”分别代表(
)
A.
秦王朝 陈胜、吴广起义军
B.
西汉王朝 王莽的军队
C.
秦王朝 刘邦、项羽起义军
D.
东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12.
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三国演义》
(1)材料一中的“举大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
(2)材料二中张角创立的宗教派别是什么?后来张角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被称作什么?
太平道。黄巾起义。
(3)比较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准备和结果方面有何异同。
准备不同:大泽乡起义仓促;黄巾起义经过了长期准备。结果相同:二者都失败了。
13.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究东汉时期的历史。
【兴盛篇】
材料一 南宋诗人陈亮称赞道:“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1)材料一中陈亮赞颂了谁的统治?
汉光武帝(或刘秀)。
【衰落篇】
材料二 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2)你能从上表中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政治现象?这种现象给东汉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皇帝即位年龄小,寿命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三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3)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向(响)应”的原因。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有组织、有准备。
【反思篇】
(4)通过对东汉兴衰历史的探究,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政治清明;要仁心待人,关注民生,与民休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1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一 光武中兴
1.
新朝兴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2.
东汉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
(1)释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知识拓展】
汉高祖—休养生息—定天下;
汉文帝、汉景帝—“以德化民”—治天下;
汉武帝—大一统—兴天下;
汉光武帝—以“柔术”治国—中兴天下。
【学思之窗】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昏庸、暴政而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思之窗】 两汉时期的开明政治
名称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时期、统治者
西汉,汉文帝、汉景帝
东汉,光武帝
名称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措施
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
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
原因
2.
表现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3.
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三 黄巾起义
1.
原因
(1)朝政腐败,时局动荡。
(2)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
时间:184年。
3.
领导者:张角。
4.
宗教:太平道
5.
结果:由于东汉军队的镇压,起义最终失败。
6.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误区】 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警示】 黄巾起义只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当时东汉政权依然存在,没有灭亡。
【知识结构图解】
“材料研读”(教材第65页)
提示: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课后活动”(教材第66页)
1.
参考答案:平均年龄为9.5岁。平均寿命24岁。
2.
提示: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一 光武中兴
C
1.
(2019·成都)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
176年
B.
177年
C.
226年
D.
227年
D
2.
(2019·盐城)“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东周
C.
西汉
D.
东汉
D
3.
(2018·江苏泰州兴化期末改编)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 )
A.
“休养生息”
B.
“文景之治”
C.
“汉武盛世”
D.
“光武中兴”
D
知识点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5.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
原因
B.
特点
C.
经过
D.
影响
知识点三 黄巾起义
A
6.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的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于
184
年发动了大起义。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起义的原因
B.
起义的经过
C.
起义的结果
D.
起义的影响
C
7.
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
B.
领导人
C.
口号
D.作用
D
8.
下列选项不属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的是( )
A.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
州牧势力的膨胀
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
王莽施政的危害
A
9.
(2018·南阳模拟改编)汉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C
10.
下列属于东汉中后期主要政治特征的是( )
A.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
诸侯四起,争夺王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暴政治国,怨声载道
B
11.
(2019·山西农大附中月考)东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包括( )
①当时朝政的腐败
②时局动荡不安
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东汉皇帝实行暴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B
12.
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
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兴盛】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教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东汉衰败】
材料二 东汉中后期的社会政治
材料三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
——
江建忠《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1)材料一反映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局面又被称为什么?
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3)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黄巾起义。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
(4)材料二、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动荡、统治黑暗,最终爆发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14.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东汉的兴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讨东汉的历史。
【兴盛篇】
材料一 南宋诗人陈亮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
《龙川文集》
材料二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
《后汉书·光武帝纪》
(1)材料一中陈亮称赞的是谁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汉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
【衰落篇】
材料三 东汉中期以后部分皇帝即位的年龄和平均寿命简表
(2)从上表内容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使东汉政局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危害?
皇帝继位年龄小,寿命短。
造成东汉后期外威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走向衰亡。
材料四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
【反思篇】
(4)通过“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及东汉走向衰落的表现,你认为作为执政者应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政治清明;仁心待人,关注民生,与民休息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