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A
1.
(2021·湖北竹山县期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群雄四起,曹操能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是因为(
)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唯才是举
C.
实行屯田
D.
官渡之战
C
2.
(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期末)某电台的说书人讲道:“再续上一回,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和曹操之间,难免会有一场恶战……”由此判断,说书人将要讲述(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C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3.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蜀汉遗迹博物馆,其中奉有与三顾茅庐、空城计、借东风等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请问该历史人物是(
)
A.
周瑜
B.
鲁肃
C.
诸葛亮
D.
关羽
D
4.
(2021·北京门头沟区期末)下图记录的是某次战争的信息,请判断这次战争是(
)
A.
淝水之战
B.
官渡之战
C.
长平之战
D.
赤壁之战
C
5.
(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期末)公元208年,约5万孙刘联军击败了20多万曹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这场战役(
)
A.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为局部统一奠定基础
D.
推动了孙刘联军统一全国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B
6.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B
7.
据史书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
A.
海外贸易范围广
B.
造船业很发达
C.
重视农业的生产
D.
海战捷报频传
1.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统一了北方,但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
3.
三国鼎立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和经济发展,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历史的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地理原因: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三国的相对隔绝。
(2)经济因素: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的鼎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军事因素:赤壁之战说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
D
8.
(独家原创试题)诸葛亮在《隆中对》写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提到的是(
)
A.
巨鹿之战
B.
楚汉之争
C.
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
C
9.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进而大破袁军。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
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A
10.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写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图:谋取)也。”材料反映了诸葛亮的什么策略(
)
A.
联吴抗曹
B.
联曹抗吴
C.
投降曹操
D.
投奔东吴
D
11.
“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
A.
200年的官渡之战
B.
208年的官渡之战
C.
200年的赤壁之战
D.
208年的赤壁之战
D
12.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C
13.
(2021·河南信阳浉河区期末)在小刚的印象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京剧中的“花面奸臣”。但是,经过历史课上的学习,他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下列他对曹操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洛阳
B.
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刘备,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A
1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其深层原因主要是(
)
A.
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均衡
B.
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
C.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骄傲自满
D.
诸葛亮和周瑜技高一筹
D
15.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三国均注重(
)
A.
农业生产
B.
海外贸易
C.
民族关系
D.
发展经济
D
16.
(2021·河南濮阳期末)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对三国鼎立局面评价正确的是(
)
A.
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
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
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A
17.
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把上图填写完整。
A: 魏
B: 蜀
C: 吴
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2)材料二中提到的“操遂能克绍”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战役的影响。
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3世纪初,曹操在某次战役中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写出这次战役的名称及影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在学完本课内容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歌曲欣赏】
材料一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年为何“烽火连天不休”。这一局面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阀割据。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2)孙刘联军为了阻止曹操挥师南下,与曹操之间最终爆发了一场大战。写出这场大战的名称。
赤壁之战。
【诗词赏析】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周瑜。
(4)材料二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魏、蜀汉、吴。
【英雄品评】
材料三 三国历史人物的戏剧性使其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各种戏剧,被称为“三国戏”。其中,尤以京剧中的“三国戏”(如图)特别突出。京剧中的“三国戏”非常多,从《捉放曹》到《铁龙山》,整部《三国演义》都可以用京剧的形式表现。
(5)曹操在中国戏剧中被定位为“奸臣”。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种看法不正确,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共1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1.
背景:东汉末期,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
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
【知识拓展】 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3.
胜负原因
(1)曹操:①政治上,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招揽各种人才。
(2)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1.
背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
2.
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误区】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警示】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才形成。
(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知识拓展】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的原因
(1)曹操:①客观上,曹军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②主观上,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2)孙刘联军: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优势。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1.
直接原因:赤壁之战的影响。
2.
根本原因: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都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
形成
【学思之窗】 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说明其原因
是历史的进步。因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军阀割据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魏、蜀、吴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交融。故称是历史的进步。
4.
经济状况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知识归纳】 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官渡之战
概况
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军队
意义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概况
208年,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军队
意义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形成
形成
220、221、229年,曹丕、刘备、孙权相继建立魏、蜀、吴
影响
由军阀地方割据到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结构图解】
“问题思考”(教材第82页)
提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为使读者对历史故事更感兴趣,会有一些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而史书记载的是史实,虽说准确,但有些枯燥。
所以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使它变成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培养学生要正确对待小说与史书的能力。
“课后活动”(教材第84页)
1.
提示:(1)景象: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东汉末年州郡(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2)“壮心”: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原因: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
提示: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的心态等。(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A
1.
(原创题)东汉末期,在割据混战中,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采取的措施是( )
A.
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
招揽各地各种人才为其所用
C.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屯田
D.
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B
2.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一场战役时,记下了以下几个重要地点:“黎阳”“白马津”“延津”“乌巢”等。据此判断,他研究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B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3.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描述的是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
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
B.
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
C.
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
D.
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C
4.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赤壁之战”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赤壁之战的( )
A.
时间
B.
交战双方
C.
结果
D.
影响
C
5.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曹操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曹军中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
孙刘联军偷袭烧掉了曹军粮草
D.
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A
6.
(2020·贵州黔东南州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图示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是( )
A
7.
三国之一的吴国,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孙权
B.
刘备
C.
曹操
D.
曹丕
D
8.
右图著作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
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完成北方的统一
C.
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D.
掌握大权后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B
9.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
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
10.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地盘与统治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B
11.
(2018·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列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曹操虽统一北方,但他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
B.
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C.
诸葛亮既生活在东汉末期,也曾担任蜀汉丞相
D.
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C
12.
(2018·南通)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至夷洲,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地区)交往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材料二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眼中的曹操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要求:史实充分)
曹操:曹操是一个英雄人物。他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因而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主要的功绩还体现在刘备去世后担起治蜀的重任,发展蜀国经济,使三国鼎立局面维持下去。(言之有理即可)
(2)曹操还是一位诗人,请举出他的诗或诗句。历史上描写诸葛亮的诗句有很多,请你举出其中一句。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符合题意即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符合题意即可)
(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哪一战役?请写出此战役的交战双方和结果。
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4)图表归类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用图表归类三国中各自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5)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写出你的观点以及理由。
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因为从政治上看,东汉末期,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14.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材料一所示的“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曹军。孙刘联军通过火攻的办法,借着风力,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2)据材料二,指出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
先让一步,后发制人。
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媒体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3)据材料三,回答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湖北省。蒲圻和嘉鱼。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久远;史书记载的模糊性。
(4)从赤壁之战的史实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察实情,知彼知己;不要骄傲自满,狂傲自大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