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训练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训练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0 14:16:58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1 东晋的兴亡
A
1.(2021·江苏徐州铜山区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是(
)
A.东晋
B.

C.

D.
北魏
D
2.
(独家原创试题)《晋书·王敦传》记载:“(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史料中的“马”是指(
)
A.
司马昭
B.
司马炎
C.
司马懿
D.
司马睿
B
3.
(2021·河南西峡县期末)右面连环画所示的是祖逖率部北伐、北渡长江时的场景。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悟万千;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豪气万丈,热血涌动,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材料你能联想到下列哪个成语(
)
A.
闻鸡起舞
B.
中流击楫
C.
草木皆兵
D.
投鞭断流
A
知识点2 南朝的政治
4.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统称“南朝”。这四个王朝应该是(
)
A.
宋、齐、梁、陈
B.
秦、汉、唐、宋
C.
梁、唐、晋、汉
D.
宋、元、明、清
A
5.
《宋书》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宋代(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腐败
C.
文化落后
D.
社会动荡
知识点3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6.
下图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
江南地区社会秩序安定
D.
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
D
7.
(2021·福建福安期末)三国两晋时,建业(今南京)、武昌等地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镇。这表明当时南方(
)
A.
文化昌盛
B.
人才兴旺
C.
科技发达
D.
经济发展
D
8.
中国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列两件精品。它们分别制造于(
)
A.
夏朝和秦朝
B.
商朝和汉朝
C.
周朝和两晋
D.
商朝和南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则是北方人南迁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但并没有超过北方。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是在两宋时期。
吴蜀、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的共同原因
(1)人口大批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淝水之战中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的发展没有被打断。
(3)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地貌及气候(降水充足、温度适宜)条件优越,而黄河流域因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5)南下移民和当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
C
9.
右侧成语典故出自东晋的是(
)
D
10.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
)
A.
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
军队羸弱
C.
人民都不愿北伐
D.
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
D
11.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
)
①西周 
②东汉 
③吴 
④东晋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A
12.
南朝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
政权更迭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政权并立形成
D.
商品经济发达
B
13.
(2021·河北乐亭县期末)“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浪潮。”材料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自己的政权
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
南方荒芜的田地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B
14.
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表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
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D.
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A
15.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北麦南稻”的农业和饮食结构。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等北方主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的南迁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饮食结构的变化
D.
南方经济的发展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材料一高度赞颂了哪位历史人物?据材料一,指出该历史人物为完成统一而作出的努力。
曹操。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人口迁到江南。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环境;北方人的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17.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据此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史料解读】
(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材料,对比一下,《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百姓把鱼和稻米作为主食,以渔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不用买卖交换也能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汉书》(译文)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需求。会稽地区临海靠湖,有良田数十万顷,肥沃的土地价格很高。这是关中的鄠(今陕西西安鄠邑区)、杜(今陕西西安东杜陵)地区根本不能比的。荆州的富饶,扬州的肥沃,鱼、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宋书》(译文)
《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比《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等。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
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一 东晋的兴亡
1.
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
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知识拓展】 东晋的门阀政治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司马氏本身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家大族把持,最先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
3.
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
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
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 南朝的政治
1.
南朝形成: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
统治情况
(1)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2)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发生大规模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1.
原因
(1)北人大批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误区2】 东晋后期,大量中原人口纷纷迁往南方,江南地区经济逐渐超越北方。
【警示】 东晋后期,大量中原人口纷纷迁往南方,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但由于江南地区开发较晚,因此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仍远远落后于北方地区。
2.
表现
(1)农业: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学思之窗】 史书中《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经济描述的不同之处
《史记》中的描述: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的描述:江南开发后的景象是,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3.
结果: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结构图解】
“材料研读”(教材第92页)
参考答案: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课后活动”(教材第92页)
提示:《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特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一 东晋的兴亡
D
1.
近年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处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一座东晋古墓。东晋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
A.
266年 司马炎
B.
317年 司马懿
C.
317年 司马昭
D.
317年 司马睿
B
2.
东晋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其中的“王”指的是(  )
A.
王莽
B.
王导
C.
王敦
D.
王猛
D
知识点二 南朝的政治
3.
(2018·江苏泰州兴化期末改编)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它们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是(  )
A.
夏、商、周、秦
B.
秦、西汉、新朝、东汉
C.
汉朝与三国
D.
宋、齐、梁、陈
D
4.
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
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
C.
其主要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
梁武帝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知识点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5.
(2018·江苏泰州兴化期末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岭南一带)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农业
C.
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D.
北方人大批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
6.
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迁徙。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了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
7.
(2019·连云港)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
得到大规模开发
B.
自然条件优越
C.
人口数量增加
D.
社会环境安定
C
8.
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故统称为“南朝”。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建康
D.
扬州
D
9.
(2018·扬州一模)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这得益于(  )
A.
北伐成功
B.
合并州县
C.
汉化政策
D.
社会稳定
D
10.
(2018·江苏南京江宁区期末改编)小明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东晋北伐,成功收复了中原
B.
内迁的鲜卑人灭掉了西晋
C.
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全国
D.
420年,武将夺权,东晋灭亡
A
11.
(2018·青岛)“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是(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极为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D
12.
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迁浪潮。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批北方民众南迁的主要原因。
因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而南迁。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何联系?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耕作和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3)人口的内迁和南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界限逐步缩小。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等。(言之有理即可)
14.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但经济得到了发展。根据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诗歌中的历史】
材料一 世家大族王,与睿天下匡;利益相互享,军政共执掌。北方夷族狂,遍地是灾荒;盼望帝北伐,檄文声势张。迟迟兵不往,激恼爱国将;只想图安逸,北伐无希望。
(1)材料一中的“王”和“睿”分别指的是谁?
王导;司马睿。
(2)根据材料一中“北方夷族狂”可知,当时北方正处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晋政府对待北伐的态度如何?
十六国时期。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加以牵制,使北伐军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图示中的历史】
材料二
(3)南朝包括哪四个政权?这些政权的都城在哪里?
宋、齐、梁、陈。建康。
(4)南朝这些政权中,疆域最大的是哪个朝代?从哪个政权开始,南朝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处于劣势?
宋。梁。
【话剧中的历史】
时间:4世纪初
人物:北方人甲、北方人乙(爷爷)、北方人丙(孙子)
对白:
北方人甲:糟糕透了,又有乱兵来抢劫了!唉!这日子没法过了,听说南边情况好些,赶快收拾东西逃吧……哦,对了,我得带上家中的劳动工具,种子也带上,还有一些书籍,这些在南方都是能用得上的。
北方人乙(爷爷):怎么?你要去南方吗?你可知道南方地广人稀,穷乡僻壤,全是蛮荒之地……我可不想离开家乡。
(几十年之后)
北方人丙(孙子):爷爷(指北方人乙)去世了,父母也死于战乱,我也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江南了,难道真的要像爷爷说的那样与野蛮人为伍吗?(赶路……)不过,这一路走来,人多车密,并不是很荒凉的样子呀!(抬头)那是什么地方?高大的城墙气势宏伟,远远地听见吆喝声,难道我又回到洛阳了吗?不对,那一定是建康,这可真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啊!
(5)据话剧的对白,指出北方人南迁的原因。“几十年之后”的南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北方战乱频繁。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较为重视经济发展;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