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C
1.(2020·菏泽)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
赤壁之战
B.
八王之乱
C.
淝水之战
D.
孝文帝改革
A
2.
(独家原创试题)“淝河百丈水汤汤,千古南朝诧战场。”这场战争的风云早已散去,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却成为脍炙人口的典故。材料描述的战争(
)
A.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B.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使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D.
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了基础
A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民族(
)
A.
鲜卑族
B.
匈奴族
C.
羌族
D.
氐族
A
4.
(2020·龙东)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
洛阳
B.
平城
C.
成都
D.
北京
A
5.
(2020·泰州)“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
说汉语
B.
穿汉服
C.
用汉姓
D.
迁都城
C
6.
(2020·连云港)“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
A.
改穿汉服
B.
使用汉语
C.
改用汉姓
D.
与汉人通婚
B
7.
(2020·黔西南)“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叙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作用
D.
意义
知识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A
8.
(2021·广东深圳宝安区期末)陈老师上课时使用了下列三幅图片,他正在上的这节课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1)概念:民族交融指各民族之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2)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开发边疆,拓展了疆域;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总体发展,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1.
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和商业)。
(2)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族封建制度)。
(3)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五次统一
(1)曹操统一黄河流域。220年,曹丕建魏国。
(2)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4)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5)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
D
9.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是(
)
A.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
C.
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
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C
10.
“风声鹤映”“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下列对淝水之战表述错误的是(
)
A.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
B.
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C.
使北方再次实现了统一
D.
使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
C
1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和分裂交替。下列几次统一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曹操统一北方 ②西晋统一北方 ③北魏统一北方 ④前秦统一北方
A.
④①③②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A
12.
(2021·广东江门江海区期末)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
A.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
是否要迁都
C.
怎样加强王室的权威
D.
如何统一全国
A
13.
《魏书》记载:“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
)
A.
北魏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B.
北魏孝文帝迁都没有遇到阻力
C.
北魏朝中改革派势力十分强大
D.
北魏孝文帝对迁都困难估计不足
D
14.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
严禁贪污
B.
颁布均田令
C.
迁都洛阳
D.
实行汉化政策
A
15.
(2021·广东平远县期末)“(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
重视汉族文化
B.
注重学以致用
C.
锐意改革旧俗
D.
潜心文学创作
D
16.
(2021·北京大兴区期末)以下材料的共同作用是(
)
A.
巩固了边疆统治
B.
加强了中外交往
C.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C
17.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
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18.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秦汉统一之后的一次大分裂,而分裂中又有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上图空白方框内应填写的两个政权都曾经统一黄河流域。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魏 前秦
(2)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朝代。
西晋。
(3)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请写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建康。
材料二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之一。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交融。
(5)据材料二可知,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材料三 下图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6)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9.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传》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针对材料一中的“戎狄豺狼”现象,齐桓公打出了什么旗号以号令诸侯,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尊王攘夷”。
(2)西汉初期,因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图一中的人物两次出使西域,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图二、图三所示两位皇帝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相同点?
“和亲”政策。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军事打击(或派兵出击匈奴)。(意思相近即可)
(3)材料三中魏主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此将都城迁移到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主为促进民族交融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任答两点即可)
(4)某市拟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综合以上内容,请你为该运动会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必须体现民族团结的内容)
“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喜迎民族盛会,共圆中华梦想”。(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标语均可)(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
战前形势
(1)南方: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江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得以开发。
(2)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
战争经过
(1)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重要提示】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都源于淝水之战。
【知识拓展】 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1)
原因:①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内部矛盾重重,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②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2)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完全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等;而民族团结、内部团结、正确领导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的意义。
【知识归纳】 比较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争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和秦军
项羽大败秦军
为刘邦攻取咸阳赢得战机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战胜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军队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军队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和前秦
东晋大败前秦
南方经济发展进程得以持续
3.
战争影响
(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知识归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四次短暂统一
第一次是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第二次是西晋的短暂统一(全国)。
第三次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第四次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北魏用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
内容
(1)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推行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学思之窗】 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
【知识归纳】 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作用
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和社会发展
【知识拓展】 综合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②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有最高领导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④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侧重于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获胜,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时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方面
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北方各民族的畜牧经验,北方各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
表现
4.
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法指导】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知识结构图解】
“问题思考”(教材第96页)
提示:(1)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2)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借鉴;
(3)政治制度上,内迁各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4)思想文化上,内迁各民族学习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
“课后活动”(教材第96页)
1.
提示: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
提示: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D
1.
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D
2.
(苻)坚与苻融……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苻)坚顾谓(苻)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这件事发生在(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三国鼎立时期
D.
东晋十六国时期
D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2019·衡阳)“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
严禁贪污
B.
颁布均田令
C.
迁都洛阳
D.
实行汉化政策
D
4.
“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商鞅变法
B.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其具体措施包括( )
①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
②迁都洛阳
③提倡与汉人贵族联姻
④胡食、胡服、胡乐等融入汉文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B
6.
(2018·莱芜)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北方统一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流
D.
文化昌盛
D
7.
(2018·大同一模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文化交融景象。与这一景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 )
A.
北方人大量南迁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占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
前赵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D
9.
(2019·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期末改编)下列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D
10.
(2018·江苏南京江宁区期末)观察下图,判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
A.
澄清吏治
B.
发展经济
C.
中央集权
D.
提倡汉化
D
11.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由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佛教的兴盛
B.
人口的增加
C.
商业的繁荣
D.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
A
12.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3.
(2019·福建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从平城迁到洛阳。(必须完整表述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答出两点即可)
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答出两点即可)
14.
(2019·菏泽节选)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
(不得照抄原文)
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迁都洛阳;学汉语。
15.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表释改革】
(1)图一中A人物是商鞅,B人物是当时秦国的国君,他是谁?
(2)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举出该事件中的一项措施。
秦孝公。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使用汉语;穿汉服;迁都洛阳;与汉族贵族联姻等。(任举一项即可)
【史料话改革】
材料一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3)写出“秦国新法”的具体内容。(任答两点即可)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任答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二这场改革的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