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0.1 《兰亭集序》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0.1 《兰亭集序》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13: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学案
【文本解读】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文章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但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在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文本中他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素养目标】
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整合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4.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
,号
,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
”,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2.相关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3.了解文体“序”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体,相当于引言。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如《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兰亭集》所写的序言。
“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语。
4.解题
①兰亭:
②集:
③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癸(
)丑
会稽(

修禊(

流觞(

嗟(
)悼
骋(
)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
)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
)曲水,列坐(
)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
)游目骋(
)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请概括第一、二段段意:
(第三段)夫人之相与(
),俯仰(
)一世。或(
)取诸(
)怀抱(
),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
)寄(
)所托(
),放浪(
)形骸(
)之外。虽趣(
)舍万殊(
),静躁(
)不同,当其欣(
)于所遇(
),暂(
)得于己,快然(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既(
)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
)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
)之兴(
)怀,况修短(
)随化(
),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请概括段意:
(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
),不能喻(
)之于怀。固(
)知一(
)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
)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
),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请概括段意:
【思考2】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思考3】探究情感
1、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生“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
情感
缘由
文中表现



2.第三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思考4】探究内容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思考5】对比阅读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书札之美
王岳川
书札是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它在流动着的徒手线条中展现出人的内在情思。所以“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书札作为书家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然而当代社会笼罩着一种模式化的气氛——印刷品泛滥,电子复制使艺术日益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当代书法和其他艺术正不断与自身脱离。心性缺席,作品成为没有尽头的试验,艺术成为技术角逐。于是,书法大展一个接一个,而日常交流的手札却几乎消失殆尽。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书法的人间情怀,是当代手札必得面对的问题。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我们在王羲之众多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在《姨母帖》迟缓的行笔张力中可以感到王羲之悲痛之情。而行草《丧乱帖》最能见王羲之的真情怀。此帖流露出丧乱时期王羲之的痛苦心情,开始三行写得比较平和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后两行草意转多,尤其最后三行,已属逸笔草草,但性情之真与丧乱之痛却跃然纸上。王羲之的书札强调“意”,系指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要表现人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有“意”融入笔墨之中,书札才会有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气韵生动”。
唐代张旭《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劲健清奇。前三字浓墨重笔,如高山坠石,而后行笔如虹,连绵直下,颓然天放,狂态毕现,将书法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唐代怀素《苦笋帖》仅二行十四字,字势开张,天然纵笔,以细而富于弹性的线条占有最大的字里空间,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俱全。
古代书札作为视觉艺术却具音乐的律动感,而成为抒情写意的心灵艺术。所以,书札像文化的过滤器,过滤掉了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成为古人心灵交流的中介。
手札的书体以行草为主,书风大抵以自然放松、典雅平实、素朴内敛为多。作为自然放松状态的文人气息相通的凭证,手札可谓明心见性,最能体现人我间最为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
然而,当代书法与文人脱离以后,出现了书法家商品化、展览视觉化、书法群体江湖化倾向。书法家成为独门技术的“职业”人员,文人书法日渐远去。各类书法展成为技法较量和关系评比的战场。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明,成为当代书法的症候。于是乎,文坛宿老能写一手典雅信札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反过来,大量知名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基本上与文人不搭界。这种书法与文化分离的现象,值得关注,更需尽快改观。
问题:请根据文意,概述在当代如何保持“书札之美”。
六、素材积累—王羲之名句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2.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3.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4.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6.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1.逸少,澹斋,书圣
4.解题
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②集:诗集
③序: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
趣(qū)舍万殊
嗟(jiē)悼
骋(chěnɡ)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做,从事)禊(一种祭礼)事也。群贤毕(全,都)至,少长咸(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景物互相衬托)左右,引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坐(排列而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自然界的万物)之盛,所以(用来……的)游目骋(开畅、舒展)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请概括第一、二段段意:叙述兰亭集会盛况,描写环境之美,抒发快乐之情。
(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一世。或(有的人)取诸(相当于“之于”)怀抱(心怀),悟言(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之外。虽趣(同“取”)舍万殊(千差万别),静躁(静与动。躁,动)不同,当其欣(欣喜)于所遇(所接触的事物),暂(一时)得于己,快然(高兴的样子)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之,求得)既(已经)倦,情随事迁(变化),感慨系(连接)之矣。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犹不能不以(因)之兴(发生、引起)怀,况修短(寿命长短)随化(指自然),终期(至、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请概括段意:引出“死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感之情。
(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若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悲伤),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乃)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作相等)彭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为妄作(虚妄之谈)。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虽(即使)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抒发情感),其致(意态,情趣)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请概括段意: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交代作序目的。
【思考2】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思考3】探究情感
1、
情感
缘由
文中表现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哀叹同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生命同误:
一死生,齐彭殇
命运同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2.明确
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思考4】探究内容
1.明确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思考5】明确
D项,“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错误。《兰亭集序》是书序也是宴集序,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则是宴集序。
四、明确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五、明确
书法与心性相融合;书法与文化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