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陈太丘与友期行
温馨提示:课件中所有视频、动画、声音请在幻灯片下观看,如不能观看,请更换设备或电脑观看。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你读懂课文的题目了么: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县名
相约同行。期,约定
题目解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
(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篇,《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
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
志人
听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请听准字音,并注意把握节奏与语气。
shě
fǒu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读出语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朗读课文
译读课文
结合注释、工具书读懂故事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红体字的意思你知道吗?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
4、尊君在不:
5、相委而去:
6、君与家君期日中:
7、下车引之:
约定
舍弃;
才
同“否”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舍弃
您;
拉,牵拉
8、元方入门不顾: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离开
回头看
你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吗?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要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图读课文
你读懂课文的意思了么?
看下面的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要说清楚文章记叙的要素。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1
2
3
角色朗读
研读课文
1、对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你有何看法?
陈太丘
友人
怒
元方
友人
元方
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聪颖机智
懂礼识义
2、课文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哪两个?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为本,以礼待人,做到讲礼貌、守信用。
礼
信
课堂小结
背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答曰:“
。”友人便怒:“
。”元方曰:“
。
,则是
;
,则是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无信
对子骂父
无礼
当堂成诵
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2、续写:发挥你的想象,描写在“元方入门不顾”之后友人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阐释
教材解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学生们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陈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义。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人必须明礼诚信”的道理。
学情分析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艰深,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和异读字等,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都相对较弱,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更会产生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本课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着重于积累和诵读,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字词知识抢答、分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看图说话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其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基本理念、目标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要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人物,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的重要性。
方法选择
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来逐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隔膜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分析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法: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字词知识抢答、分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看图说话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营造一种“书声朗朗”的课堂氛围,并力争让部分同学做到当堂成诵。
3、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设计的是用一段和“诚信”有关的动漫视频导入,形式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的导语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诚信,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所以诚信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诚实守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诚信有关。”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新课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由“读”字贯穿始终,分别设计为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译读课文、图读课文、角色朗读、研读课文、背读课文等环节,让课堂充满朗朗书声,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之美。
(一)听读课文
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并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二)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语气。
(三)译读课文
让学生根据文言文翻译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然后用课件上的字词句意思抢答来检测学生对文意的掌握程度,纠正学生不恰当的理解。
(四)图读课文
出示几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对文章字词的理解及图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要求:复述时说清楚文章记叙的要素。)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人物的神情、动作、说话的语气及情感,然后分角色朗读。老师对朗读作出评价,并引出三人之“怒”。
(六)研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几个问题的探讨来突破。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学会怎么评价一个人,理解课文所要讲的道理。
1、抓住文中的“怒”字,让学生对三个人物展开分析、讨论,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和点评。
(1)文中三个人物都“怒”了,你更支持谁?
(2)你认为文中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
2、归纳文中友人和元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们知道,评价一个人要全面,既要看到缺点,也应该看到优点。同时,让他们懂得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为本,以礼待人,做到讲礼貌、守信用。
五、背读课文
师生配合,尝试让部分同学当堂背会课文。课件展示旁白部门,由老师来背,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分别由男生和女生尝试背诵。最后,课件不再做提示,让同学尝试背诵全文,当堂成诵。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2、写作训练: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在“元方入门不顾”之后友人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不少于100字。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友人日中不至
怒
友人:太丘相委而去
信、礼
元方:友人无信无礼
本节课结束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