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课时,幻灯片27+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课时,幻灯片27+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7:16:26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古今一轮月
千载寄情思
一轮明月照进诗歌的长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一轮明月照进诗歌的长河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词


知识长廊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写作背景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三大著名文体,不过,对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曲,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在这一讲,我们简要讲一下什么是词及词的特点。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
词有词牌(什么是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词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根据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
词的文体常识
朗读练习
诵读诗词的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
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水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查课前预习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琼楼(

绮户(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què
qióng

chán
juān
shēng
bǐng
chén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
朱阁:
不胜:
绮户:
无眠:
何似:
何事:
婵娟:
执,持。
朱红色的楼阁。
经受不住。
雕花的窗户。
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哪里比得上。
指月亮。
为什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月光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又该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要乘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楼宇太高,禁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失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的时候,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翻译词意:
皎洁的月光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又该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楼宇太高,禁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失眠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的时候,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只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合作探究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为何无眠?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小序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读上片,回答问题。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真要气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读下片,回答问题。
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为何无眠?
作者被贬后心情抑郁,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
因此难以成眠
读下片,回答问题。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对离人的美好祝愿,只要健康长寿,离人
总会团圆相聚,即使人分两地,共享月光,
也是一种幸福。
探主旨:词的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写词人饮酒问月,在“天上”“人间”
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的旷
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
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歌曲欣赏


2.请以“月亮”为内容,写一段景物描写。?
1.背诵《水调歌头》(共31张PPT)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刘禹锡(772一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刘禹锡的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之作。又通医学、哲学。
作者简介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遭遇深表同情。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作背景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从805年被贬,到827年,只有22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
附录一: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yín

pàn
zàn
zhǎng
1、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读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读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独自空吟《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旧:老朋友。翻似:倒好像。闻笛赋,烂柯人
都是运用了典故。
白话翻译
译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千帆:这里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这里指枯树。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
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指白居易的赠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君:这里指白居易。长: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看诗歌大意背诗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首联紧接白诗尾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折太多。”
之句,对自己被贬谪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悟诗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慨:“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这一联,突然振起,改变了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读读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首联
被贬远久
颔联
借典抒情
颈联
借物喻意
尾联
长志酬答


古诗鉴赏指要:
1、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2、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4、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品诗
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请根据古诗鉴赏方法,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用典:
用典故,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知识探究
本诗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何作用?
“闻笛赋”的典故——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
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烂柯人”的典故——相传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回到家乡,人事全非。
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想起一首贺知章写的诗: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23年来,我被朝庭抛弃在那里,回到故乡,故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知识拓展
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表达比较含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附录二:
颈联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物争春,此诗写在冬末春初,这些正是扬州内外的景色。但是作者把“沉舟”“病树”“千帆”“万木”都赋予了比喻的意义。把“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后来人们赋予这句更新的含义,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正是因为诗句中包含着的这样的哲理。还有意境深远,诗意深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新意?
名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
坚定和乐观的精神。。
诗歌主题
练习巩固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标题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首联通过
_____和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颔联采用_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
/
白居易
凄凉地
弃置身
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
引用典故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彩,表现出诗人贬谪生活的痛苦。
B颈联富含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追述身世经历,表达出对时光流逝、世事难测、人生易老的深深感叹。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的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B
5.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B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沉舟”“病树”指衰落的旧事物,“千帆”“万木”指新事物,这两句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蓬勃的时代景象,而且蕴含着发人省醒的人生哲理。
D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D
6.下面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两则典故写出了人事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D
7诗的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示例:说明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