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目标
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论证方法,辨析论证风格,体会论证语言的准确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写作方法以及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文章的思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谈理解)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试金石。新时代,我国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就是在回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者介绍
胡福明(1935-)。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题目解说
“实践”
指的是实际去做,履行,不是仅体现在理论上。“唯一”
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题目明确提出了观点,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三部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第四部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全文分析
1.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概念就是“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实践”是什么?
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作用是什么?
区分谬误与真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3)为什么是“唯一”标准?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哪两类同志的疑惑和担心来展开议论的?
①第一类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
②第二类人担心强调实践的作用,会不会影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
3.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①提出话题,指明论证前提;
②说明写作背景,强化针对性;
③指出写作的目的意义,为下文张本。
4.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明确:
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
六、写作特点
1.富于思辨性。
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事实)上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七、中心思想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标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肃清(sù)
领域(yù)
实践(jiàn)
澄清(chénɡ)
B.炮制(páo)
驳倒(bó)
概括(ɡài)
记载(zǎi)
C.签名(qiān)
编辑(jí)
永葆(bǎo)
纠正(jiū)
D.开辟(pì)
枷锁(jiā)
胡诌(zōu)
禁锢(ɡù)
答案:选D。D项,“诌”应读“zhō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纯萃
根据
削弱
混乱不堪
B.衡量
榜样
祥细
拨乱反正
C.纲领
预料
局限
五花八门
D.摧毁
裁剪
僵死
蒙味主义
答案:选C。A项,“萃”应改为“粹”;B项,“祥”应改为“详”;D项,“味”应改为“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