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14: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
姜夔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学习目标: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学习本词虚实相济、对比、用典等的写法。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体味作者感时伤乱、抚今追昔的情感。
教学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大意,鉴赏本词的表现手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读新课: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可适当拓展、补充图片)《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资治通鉴》中也提到“扬州富庶甲天下。”
二、有关扬州的文人诗词展示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宋〕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州。〔唐〕张祜
……
三、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四、解题:
1、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2、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五、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序文,用四字概括本词的写作动机。
2、翻译序文,把握大意:交代时间、地点、天气;所见之景;写作缘由;他人评价等
3、明确:黍离之悲
补充: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内容: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六、写作背景: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七、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1、指名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朗读的语速、朗读的语调。
2、集体朗读
八、合作探究、研读诗歌
问题设计:
1、今日扬州城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渲染的?
空城——景、声
2、昔日扬州城的特点是什么?词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个特点?
名都(佳处)
3、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名句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此处情景交融,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情渲染流露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的无限伤痛之情。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名都已成空城,更兼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词人乐景写哀情,想那春天来临,看到的不是红药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不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姹紫嫣红,而是无限春愁无限恨。诗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景,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九、艺术手法总结:
1、用典
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过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
2、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3、夸张(尽荠麦青青)
4、借景抒情(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5、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6、动静结合(波心荡,冷月无声)
7、视听结合(渐黄昏,清角吹寒)
十、课堂小结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十一、拓展延伸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③。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试分析“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1、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舞”字执著有力,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2、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十二、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完成一百字的鉴赏文字。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