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6.狼牙山五壮士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读读记记
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悬崖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山涧 粉身碎骨 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旧知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五壮士接受的任务,他们完成任务了吗?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完成任务的。
课文解析
再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一下主要内容。
课文解析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诱敌上山
接受任务
英勇跳崖
→
→
→
→
小标题总结一下主要内容。
课文解析
默读第二段,说说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有计划地、大批敌人说明了五壮士有勇有谋。
诱敌上山
课文解析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这段话分别表现了五壮士怎样的人物形象?
课文解析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班长马宝玉:“沉重、镇定、不慌张”——— 神态描写
课文解析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满腔怒火”写出了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课文解析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抡一个圈”动作描写,说明宋学义对敌人十分痛恨。
课文解析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脸绷得紧紧的”神态描写,逼真地刻画出两位小英雄的形象。
课文解析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为什么敌人不能前进一步?
运用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课文解析
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活下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是死路一条。他们选择了绝路。
因为他们觉得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更重要,为了大家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
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 他们选择了哪一条 为什么?
引上绝路
课文解析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班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什么态度,战士们又是什么态度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从“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热血沸腾”可以看出来战士们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课文解析
读第4-5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
顶峰歼敌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红色部分是对战士的整体描写,是“面”;
紫色部分是对班长马宝玉的具体描写,是“点”。
课文解析
什么是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即“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课文解析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比喻
体现了战士们杀敌的心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什么
课文解析
默读第五部分。找到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屹立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屹立
课文解析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战士们“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是因为他们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安全转移,纵然自己牺牲了也是值得的。
课文解析
找出五壮士是怎样跳崖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出什么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纵身”“昂首挺胸”“相继”体现出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英勇跳崖
课文解析
“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能换,因为文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敢于献身,所以用“壮士”。
课文解析
接受任务→( ) →( )→( )→跳下悬崖
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主题归纳
狼牙山
五壮士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英勇顽强
视死如归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用“\”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首都(dōu dū) 飘拂(fú fó) 差不多(chā chà)
直奔(bēn bèn) 电钮(liǔ niǔ) 乘车(chén ché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yuè jù lí qí zhì zhèng wěi bào zhà
( ) ( ) ( ) ( ) ( )
tǎn kè huì jí dàn shēnɡ lán gān diǎn lǐ
( ) ( ) ( ) ( ) ( )
三、选词填空。
宣告 宣布 宣传 宣读
1.毛主席庄严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毛主席在群众—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3.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欢呼起来。
四、课文梳理。
课文记叙的是发生在 时期的故事,五壮士分别是 、
、 、 、 。全文的记叙顺序可以概括为:
、 、 、 、
五个部分,表现了五壮士 、 、
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五、理解文中句子,回答文后问题。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这声音指的是口号: ! !
2.这声音体现出五壮士对 的仇恨, 对
的热爱和忠诚。这句话赞扬了
。
六、课内阅读。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黑魆魆:
千钧一发:
2.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3.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书?
参考答案
一、 画去:dōu fó chā bēn liǔ chén
二、检阅 距离 旗帜 政委 爆炸 坦克 汇集 诞生 栏杆 典礼
三、宣布 宣读 宣告
四、抗日战争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福才 胡德林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热爱人民 仇恨敌人 勇于牺牲
五、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2. 日本帝国主义 党和人民
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六、
1.形容黑暗无光。
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2.守敌的围墙被炸了一个缺口,突击连冲了进去,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
的猛烈阻击,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3.点燃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