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时专项训练(选择性必修一)-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主要有五次(如下图):1980年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起征点提高到1
600元;2008年起征点提高到2
000元;2011年起征点提高到3
500元;2018年起征点提高5
000元。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
B.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C.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D.个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
3.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直接反映出清代“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
年代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为8.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B.表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
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5.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6.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2%
1929年
27554万元
52%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7.17世纪,西班牙所属拉美殖民地生产的白银约占世界的85%.其中半数流入到了中国。对中国而言,这一状况
A.促进了赋税改革
B.扭转了贸易逆差
C.抑制了物价上涨
D.引领了商业革命
8.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9.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人的影响表。
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据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A.贫富差距治理富有成效
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
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严重
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
10.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11.从1世纪开始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他们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了城市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
A.为西欧社会的逐步转型提供了条件
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开始大规模解体
D.促使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2.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约有一百多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从此,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1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从英国开始,继而西方各国开始竞相削减福利开支。这表明西方
A.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B.贫富差距得到解决
C.国家财政开始出现危机
D.加强政府干预经济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资本市场
B.增加社会财富
C.缓和社会矛盾
D.调动劳动积极性
15.11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市镇不顾教皇的权威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宗主权,自行任命执政官。13世纪中期,许多城市拥有了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和自治政府。意大利的城市自治运动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民族国家的形成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民主政治的萌发
16.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17.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1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公有制
B.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C.推行“自由经济”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即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些规定反映出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B.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
C.建立成了“福利国家”
D.救济观念走向人道
20.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
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增加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九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颁布“一条鞭法”。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然后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续,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开启了租税制和货币征收制的赋税时代。
——摘编自蔡昌《元明清时期赋税》
材料二
咸丰以前,清政府税收来源主要是田赋、盐课、关税三项。其中来自农业的田赋收入所占比重为70%~80%,而来自工商的盐、关两税仅占20%~30%。咸丰以后,特别到了光绪年间,田赋收入比重大为下降,由1849年的77%逐渐下降到1911年的27%,而其他三项收入,即盐课、关税、厘金,因都来源于工商领域可合并计算,由1849年的23%逐渐上升到1911年的73%。
——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赋税制度演变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赋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
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BCD三项不全面,排除。
2.C
【详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故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故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详解】
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故D错误。
4.D
【详解】
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说明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只能说明中国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能说明我国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排除B;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法直接体现90年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的原因,排除C。
5.B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为工人设立社会保险,这是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德国实施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错误,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完善,并未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选项错误,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科技创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
6.A
【详解】
从表格反映的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可以看出,关税自主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终结”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中的“摆脱”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
南京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进口关税,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保护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关税税率的提高,使关税收入激增,因而提高了关税收支在国家财政总收支中所占的比重。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金银大量涌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及赋税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的推行),A正确;在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时期处于出超地位,B排除;白银涌入中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物价上涨,C排除;中国未发生商业革命,D排除。故选A。
8.B
【详解】
若选A,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若选C,则不符合二战期间丘吉尔主张联苏的实际;由于二战,英国只是经济实力衰落,大国地位并没有衰落,D排除;B项是关于民众利益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保守党惨败而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
【考点定位】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
9.A
【详解】
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高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高,中低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少,这有利于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从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数据观察,可知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故A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工人阶级家庭的收入,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故C排除;材料数据并不能体现英国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故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数据,注意不同家庭的纳税、国民保险、实际收入,据此结合所学知识从贫富差距问题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0.C
【详解】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材料中的法案实际上是希望贫民进入工厂从事劳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故C项正确;19世纪上半期时英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英国还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经济是快速发展而不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工厂提供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和维护民主政治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市民是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了城市共和国”实际上也是反封建斗争,为西欧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城市自治无助于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B。农村的封建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城市自治的结果,排除C。推动城市自治的是市民,是资产阶级的前身,但还不是资产阶级,排除D。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以看出,公民权的取得不再是依据血缘,而是按照地域,表明这一地区正在向国家过渡,故D项正确;由材料“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知个人自由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削减福利开支,主要和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有关,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出现财政困难,C选项符合题意。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属于表面现象,A选项排除。西方国家至今存在贫富差距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D选项排除。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福利国家的建设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体现之一,是资本主义成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C正确;AB两项与福利政策无关,故排除;福利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D项观点片面,排除。
15.A
【详解】
联系所学史实可知,“13世纪中期,许多城市拥有了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和自治政府”是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意大利还没有实现统一,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B、C项;意大利城市自治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
16.C
【详解】
由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庄园法庭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ABD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
17.A
【详解】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只是提供了基本的养老金,要求企业和职工交一部分,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这是当时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福利国家的规模,体现的是国家减少干预政策的特点;B.材料的措施不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的是养老金制度,没有缓解社会失业压力;C.材料可以看出国家还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说明没有放弃社会保障的责任;D.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缩减福利国家的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没有体现出扩大政府职能的表现。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特征。
1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制度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D正确;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A排除;二战后西方国家并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排除;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排除。故选D。
19.A
【详解】
由材料时间信息“1834年”,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低于舒适原则”其目的是为了让青壮年进入工厂进行劳动,这反映出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出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建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故C项错误;对青壮年男子不进行救助,没有体现出人道精神,故D项错误。
2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丛生,欧洲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以缓和社会矛盾,社区组织开始形成,B项正确;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并非“欧洲各国”社会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增加是欧洲社会组织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并非“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纷纷组织社会组织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内容:赋役合并(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以银代役(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赋役征银;官府统一直接征收。
作用: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变化:税收总量迅速增长;农业税比重下降,工商税比重上升(税收主体由农业税转向工商税)。
原因: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自辟财源;战争赔款的需要。
【详解】
(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可知,赋役合并(或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根据“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可知,以银代役,赋役征银(或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根据“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可知,官府统一直接征收。作用:根据材料一中“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可知,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可知,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根据”“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等可知,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田赋收入比重大为下降”可知,农业税比重下降;根据“盐课、关税、厘金,因都来源于工商领域可合并计算,由1849年的23%逐渐上升到1911年的73%”等信息可知,税收总量迅速增长,工商税比重上升(税收主体由农业税转向工商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近代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晚清赋税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自辟财源和战争赔款的需要等。
22.(1)差异: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
原因: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重利轻义)观念,吏治腐败。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详解】
(1)差异:根据材料一中“清政府……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对比“《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口岸、关税制定权力、正税高低、有无杂项征收等方面,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关税政策主要受到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和吏治腐败等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中国关税政策主要受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等因素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海关税则……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具有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和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等特点。意义:“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由近及远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实施的意义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同时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