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西周
春秋
战国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1912年
1978年
秦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戊戌变法
张居正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
近代
现代
民国的改革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开垦荒地
土地私有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变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变法风潮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兼并战争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
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革
打击旧贵族,强化中央集权
实现富国强兵,应对兼并战争
奖励耕战
以法治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相继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西晋末年,五胡内迁背景: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三国西晋中原内乱,无暇抵御
主要內迁民族:
气候变冷
主要影响:
1、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2、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3、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五胡乱华
十六国与东晋
471年冯太后临朝听政
490年孝文帝亲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
五家为一邻
五邻为一里
五里为一党
无主荒田分授农民
露田桑田
国私并存
定额田租
户调徭役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胡汉合舞
共同性因素增加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范仲淹(989-105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
范仲淹改革的着眼点是什么?
为何会失败?
庆历新政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改革内容片面
以吏治为中心
1.富国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募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政府低息贷款
保障生产;打击…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收入、保障农时
打击…;稳定物价
节省政府支出
设立市易务,政府调控物价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按土地多少收税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2.强兵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
器监
加强统治秩序;节省了军队训练费用。
提高了武器质量和产量
马匹的质量数量提高;节省政府养马费用。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兵农合一)
百姓申请养马,政府奖励
以将为军队基层单位,设置正将专管训练;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3.取士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
太学
惟才
用人
注重实际能力
培养专门人才
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
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评价
性质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①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
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贻害百姓。
年
号
庙
号
谥
号
名
讳
在位时间
1
洪武
太祖
高帝
朱元璋
1368—1398
2
建文
惠宗
让帝
朱允炆
1399—1402
3
永乐
成祖
文帝
朱
棣
1403—1424
4
洪熙
仁宗
昭帝
朱高炽
1424—1425
5
宣德
宣宗
章帝
朱瞻基
1426—1435
6
天顺
英宗
睿帝
朱祁镇
1436—1449
7
景泰
代宗
景帝
朱祁钰
1450—1457
6
正统
英宗
睿帝
朱祁镇
1457—1464
8
成化
宪宗
纯帝
朱见深
1465—1487
9
弘治
孝宗
敬帝
朱祐樘
1488—1505
明朝前中期,历时138年
年
号
庙
号
谥
号
名
讳
在位时间
10
正德
武宗
毅帝
朱厚照
1506—1521
11
嘉靖
世宗
肃帝
朱厚熜
1522—1566
12
隆庆
穆宗
庄帝
朱载垕
1567—1572
13
万历
神宗
显帝
朱翊钧
1573—1620
14
泰昌
光宗
贞帝
朱常洛
1620—1621
15
天启
熹宗
悊帝
朱由校
1621—1627
16
崇祯
思宗
烈帝
朱由检
1628—1644
明朝衰败期,历时138年
1443年
明朝疆域图
1582年
明朝疆域图
明朝中后期
内外交困
危机四伏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思考: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有何共性?
改革
背景
措施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
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北宋时期的改革
统治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
张居正改革
统治危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改革
成效
结局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利于民族交融,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王安石变法
初期有成效,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
张居正改革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
思考: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有何共性?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立封建促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行汉化促融合
固封建促富强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思考: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人民解放
人民共同富裕
民族独立
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
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
康有为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1896年《时务报》
1895年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1897年《国闻报》
1897年
时务学堂
1891年
万木草堂
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在中南海瀛台,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一)晚清政府进行的改革
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末新政
1901-1911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
改革教育、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救亡图存
挽危自救
清末新政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变法兴则国运兴,清廷失去了最佳自救机会,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二)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背景
改革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
民国二十四年
(1935)流通的银元
?
1
9
1
6年培华女子中学学生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思考: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1.特点:
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3.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思考:综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你得到哪些认识?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延续到近代;
顺应时代浪潮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清末新政
政府自救
民主探索
民国时期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的探索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4、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
过渡时期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国内
国外
巩固
新政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过渡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的探索
中共八大召开,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1982)→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加入世贸(2001)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A.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B.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十九大: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土地改革
一化三改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