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教案+学生课堂活动卡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教案+学生课堂活动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6: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生字,教学时应尽量在初读时随文识记,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蔺”不要读成后鼻音,“诺”不要读成ruò,“怯”不要读成què。“璧”与形近字“壁”作比较,理解“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袍”与“抱”比较,理解“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廉”与“谦、兼”作比较,三个字读音不同,强调读字不能只读半边。本课的大部分生字可以结合词语记忆。如“御、辞、辱”可分别结合“抵御”“推辞”“侮辱”识记,“抵、御”两个字都有“抵挡”之意;“推、辞”两个字都有“躲避、推托”之意;“侮、辱”两个字都有“使羞耻”之意。学习“擅”字时,可结合“擅长”理解,区分“擅长”与“善于”,两个词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是“擅长”不能写成“善长”。
掌握本课“强、划、削”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一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读音组成词语加深理解。“强”有三个读音qiánɡ、qiǎnɡ、jiànɡ,课文中读qiǎnɡ,“强逼”的意思是“强迫威逼”。“划”在课文中读huà,是“分开”或“打算”的意思,在本课“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也可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读音huá组词,如“划船、划算”等。“削”在课文中读xuē,可结合“削弱”一词认读、理解。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分类指导。“臣、典、拒”重点指导笔顺。“臣”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书写“典”字时,提醒学生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竖、竖、横”;书写“拒”字时,注意右半部分“巨”的笔顺是“横、横折、横、竖折”。“诺、荆”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召、宫、罪”为上下结构。“召”上半部分的“刀”的撇要长,下半部分“口”要写得扁一些,撇要盖住“口”;“宫”字中,两个“口”上小下大;“罪”上半部分“罒”要写得扁一些,不要太大。
阅读理解
本课学习的阅读策略是“连词成句地读”和“圈画关键语句”。教学时,关注阅读速度,先复习前面学过的不回读的阅读方法,再学习“连词成句地读”“圈画关键语句”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文章的训练,从而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策略的学习过程应充分、有效,从学会方法到迁移运用。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测不懂的语句的意思,在一定速度的条件下大致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脉络,讲清楚课文中蔺相如三个主要事件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交流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史记》的大致内容及创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史记》中历史故事的阅读兴趣。
积累运用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是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人物性格鲜明。可先借助“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的线索理清脉络,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如何着力刻画人物动作、神态与语言,突显人物形象,为本单元的习作学习做铺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关PPT。
2.准备蔺相如和廉颇的图像、《史记》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阅读《史记》部分章节。
2.了解《史记》的创作和人物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掌握“连词成句地读”“圈画关键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介绍作家作品,导入新课学习
1.激趣:同学们,我国的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
2.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
3.多媒体
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著书,创作了《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之中,鼓励学生学会查资料,然后互相补充交流。
板块二
学习“连词成句地读”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记录阅读时间。
(1)让学生阅读《将相和》的“学习提示”,明确记录时间的要求。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把握课文内容后再记录时间。
(2)提醒学生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读的时候,尽量增加自己一眼看到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3)利用教室里的钟表或
计时器,让学生自主记录阅读时间。
2.检测阅读效果。
(1)提醒学生完成课文阅读、记录时间之后,再完成检测题。做检测题的过程中不能回读课文。
(2)完成检测题后,请举手示意,不要影响其他同学阅读。
(3)巡视、观察学生阅读情况,检查他们是否按要求记录时间,完成检测题。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
②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③“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门客们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设计意图  本课篇幅长、内容多,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时,不宜让学生写课文的内容梗概,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简单的选择题可以快速地检测出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
板块三
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活动1学习会认字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再次读课文,关注生字。
2.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1:有些字注意不要读错字音。如“蔺”不要读成后鼻音,“诺”不要读成ruò,“廉”和“谦”都有“兼”,但是三个字读音不同,不能只读半边。
预设2:有的字可以结合意思记忆字形。如“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袍”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抱”比较来记忆,另一方面,“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一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
预设3:还有些生字可以结合词语来记忆。如“抵、御”两个字都有“抵挡”的意思,“推、辞”两个字都有“躲避、推托”的意思,“侮、辱”两个字都有“使羞耻”的意思。
预设4:“擅长”和“善于”意思相近,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是“擅长”不能写成“善长”。
预设5:“强”有三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作“硬要、迫使”讲时,读qiǎng,课文中“强逼”的意思是“强迫威逼”。“划”读huà时,是“分开”或“打算”的意思,在课文“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另一个音huá可以组“划船、划算”等词。“削”在课文里组成了“削弱”一词,其中的“削”读xuē,作“减少、减弱”讲。
活动2学习会写字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2.指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书写。
 (1)“臣、典、拒”要重点注意笔顺。“臣”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书写“典”字时,注意上部的笔顺是“竖、横折、横、竖、竖、横”。书写“拒”字时,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2)“诺、荆”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召、宫、罪”为上下结构,“召”上边“刀”的撇要长,下面的“口”要扁一些,撇要盖住“口”,“口”要托住“刀”。“宫”字的宝盖要盖住下面的两个“口”,写两个“口”时要注意上面的“口”小,下面的“口”大。“罪”上部要写得扁一点,不要太大。
设计意图  本课生字较多,但教学中依然要凸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暂时不懂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意思的字词,可以先不管,不必反复回读、强化认读生字。在此板块强化记忆这些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并集中指导生字的书写。
板块四
布置作业
1.抄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口头讲一讲《将相和》的故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在上节课的阅读检测中,我发现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有些同学对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印象不深。下面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也想得到这块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板块二
深入理解,梳理故事
1.指导学生详细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利用表格,把“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整理出来。
 
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很无奈。
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大夫。
渑池会面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
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
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幡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2.组织学生详细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表格的提示,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2)小组汇报:展示“讲故事”。讲得不清楚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大家一起评议。
提示听的同学关注以下方面:有没有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没有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讲。
设计意图  先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故事的内容,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时注意,课文的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讲故事时不能颠倒顺序。
板块三
体会蔺相如、廉颇的形象
1.提问: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
 表面上看,三个故事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个人矛盾,实际上写的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2.追问:蔺相如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矛盾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组织小组交流。
(2)提示学生注意:
①快速默读课文,继续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迅速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②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说。
③可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了解人物的性格。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1)“完璧归赵”故事中:临行前与赵王交流时,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明他行事谨慎,可见其沉着、冷静;面对秦王的贪婪,他先是不动声色,捧璧在手,之后“怒发冲冠”,不惜以头撞柱,最后送璧回国后,他“大大方方”地应对秦王,可见其机智勇敢、足智多谋。
(2)“渑池会面”故事中:看到秦王侮辱赵王,蔺相如生气极了,可见他是一个有血性、重义气的忠臣;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的行为,可见其勇敢、无畏。
(3)“负荆请罪”故事中:为避免与廉颇发生直接冲突,他“请病假不上朝”,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还与门客们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可见其有顾全大局的开阔胸襟。
4.引导全班交流对蔺相如的印象。学生说完感受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相关段落,体会蔺相如的精神气概。
 在反映对敌斗争的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或是不畏强暴、拼死斗争,或是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可见他是一位有勇有谋,誓死保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勇士。而面对老将军廉颇,蔺相如却退避三舍,不与廉颇直接对抗,这一切,都源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5.引导学生说说对廉颇的印象。
预设1:廉颇的语言与蔺相如的相比,体现的是一员武将的骄傲和直率:“我廉颇……他蔺相如……”
预设2:当听说蔺相如避而不见的理由时,他果断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知错就改的胸襟。
预设3:“渑池会面”时,在写蔺相如的同时,还写了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也是秦王不敢太放肆的原因吧。
6.总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的方式,抓住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来仔细剖析两个人的心理,再概括两个人的特点。小组内有人说有人补充,训练团结合作的精神。
板块四
联系实际,拓展阅读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这样的人。
3.组织讨论:应该向廉颇、蔺相如学习什么?
4.《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是《史记》中的一篇,像这样的好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设计意图  推荐课下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最好是讲一两个故事的开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尾,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的目的。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将相和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三个故事的起因及内在联系。
故事
表面原因
实质原因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活动建议
1.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1)学生独立默读全文。
(2)小组内交流三个故事的起因。
(3)小组长归纳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整理、补充并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帮助学生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将相和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
____ì  l____  ____í  q____  r____  ____áo 
 璧   蔺    辞    卿   辱    袍
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3.查字典,给本课出现的多音字注音,再把课文中带多音字的词语圈出来,大声地读两遍。
内容感知
1.课文中的“将”指的是__________,“相”指的是____________,“和”在这里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将相不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将相又和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
资料搜集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__________,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质疑
1.例: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呢?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