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科学探究过程不包括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
A.制订方案
B.杜撰实验报告
C.查阅资料
D.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
2.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有同学提出“火箭发动机的推动力可能与自身携带燃料的多少有关”这属于实验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3.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提出问题
D.解释与结论
4.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几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火柴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目的是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B.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
C.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7.(2021·阳江月考)九年级的几名同学对蜡烛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现象如图A,证明焰心__
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
__。
(3)问题与猜想:
提出问题:从短玻璃管导出的物质是什么,猜想与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①:焰心气体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细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①不成立
猜想②:焰心气体含石蜡蒸气
取一根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着用火柴点燃
__
__
猜想②成立
取下细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__
__
8.信息资料:石蜡是一种白色、无味的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常用于制作蜡烛或润滑剂,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能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炭黑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内容,写出描述石蜡的物理性质有__
__,描述石蜡发生化学变化的语句是__
__。
(2)某研究小组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冷碟,发现碟子底部变黑,为了解该黑色固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黑色固体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乙同学:黑色固体是未烧完的石蜡;
丙同学:__
__(写出丙同学的猜想)。
(3)实验验证:
Ⅰ.甲同学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__
__。
Ⅱ.小花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对,因为__
__。
Ⅲ.小丽发现碟子底下黑色固体可以擦去,而且可以点燃,且生成了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4)拓展延伸: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
__温度最高,此处温度高的原因是__
__。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2.(2021·潮州质检)用如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3.(2020·汕尾质检)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
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4.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种发生了__
__(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缓慢过程。
(2)探究一: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浑浊物,实验室里常用于吸收和检验少量的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该小组设计了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应将活塞A__
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
__。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
(3)该同学呼气时,调整活塞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
__,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
(4)探究二: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设计实验]将锥形瓶甲和乙中改为盛放适量的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__
__。
(5)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
__。
5.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1)实验①的现象为__
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
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③的目的是__
__。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
__。
小芳对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4)[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
[查阅资料]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体积比为1∶4,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样不支持燃烧。
实验2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
__(填“成立”或“不成立”)。
(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
__。
(6)[实验反思]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__(填字母序号)。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
C.实验1的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若把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PAGE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科学探究过程不包括下列四个选项中的(B)
A.制订方案
B.杜撰实验报告
C.查阅资料
D.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
2.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有同学提出“火箭发动机的推动力可能与自身携带燃料的多少有关”这属于实验探究中的(A)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3.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B)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提出问题
D.解释与结论
4.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C)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几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将火柴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目的是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B.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
C.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D)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7.(2021·阳江月考)九年级的几名同学对蜡烛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现象如图A,证明焰心__温度最低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可燃性__。
(3)问题与猜想:
提出问题:从短玻璃管导出的物质是什么,猜想与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①:焰心气体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细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①不成立
猜想②:焰心气体含石蜡蒸气
取一根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着用火柴点燃
__上端没有火焰__
猜想②成立
取下细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__玻璃管中部有白色固体(写石蜡或石蜡颗粒不正确)__
8.信息资料:石蜡是一种白色、无味的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常用于制作蜡烛或润滑剂,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能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炭黑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内容,写出描述石蜡的物理性质有__白色、无味、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__,描述石蜡发生化学变化的语句是__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__。
(2)某研究小组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冷碟,发现碟子底部变黑,为了解该黑色固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黑色固体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乙同学:黑色固体是未烧完的石蜡;
丙同学:__黑色固体是炭黑__(写出丙同学的猜想)。
(3)实验验证:
Ⅰ.甲同学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__二氧化碳是气体__。
Ⅱ.小花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对,因为__石蜡是白色固体__。
Ⅲ.小丽发现碟子底下黑色固体可以擦去,而且可以点燃,且生成了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4)拓展延伸: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外焰__温度最高,此处温度高的原因是__跟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__。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D)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2.(2021·潮州质检)用如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3.(2020·汕尾质检)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C)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
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4.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种发生了__化学变化__(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缓慢过程。
(2)探究一: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浑浊物,实验室里常用于吸收和检验少量的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该小组设计了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应将活塞A__打开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关闭__。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
(3)该同学呼气时,调整活塞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
(4)探究二: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设计实验]将锥形瓶甲和乙中改为盛放适量的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__防止液体倒吸__。
(5)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__。
5.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1)实验①的现象为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化学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③的目的是__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__。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__。
小芳对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4)[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
[查阅资料]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体积比为1∶4,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样不支持燃烧。
实验2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不成立__(填“成立”或“不成立”)。
(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①和③(其他合理也可)__。
(6)[实验反思]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C__(填字母序号)。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
C.实验1的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若把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