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学生课堂活动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学生课堂活动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6: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众星拱月”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殿、澜、烬”是前鼻音;“煌、珑、陵、宏、奉”是后鼻音,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可采用形近字辨析的方式记忆字形,如“珑—笼—拢”“陵—凌”“烬—尽”“剔—踢”等。也可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识字,如,“澜”偏旁是三点水,说明它与水有关,可以组词“力挽狂澜”“推波助澜”帮助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毁”字易写错,“臼”字里面是两横,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臼”字的笔顺。“拱”左半部分中提的落笔要与右半部分“共”互相穿插、避让。“宏”字要注意“厶”的位置,与上面不相交。“奉”上半部分的三横间距相等,长短不同,撇和捺不要相交,要舒展地覆盖下半部分。
阅读理解
课前,可布置学生围绕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收藏的文物等方面搜集有关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教师也可紧扣课文内容,适当准备一些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上,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基调;再根据每个自然段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然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带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借助“阅读链接”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初步体会课文的痛惜之情。然后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积累运用
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引入新课之后,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学习,进行多形式读,整体感知,对第2~4自然段,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再让学生交流体会: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圆明园珍贵文物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珑、剔”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字,会写“毁灭、众星拱月”等2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导语:(出示圆明园相关视频,边欣赏边解说引入。)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全园占地约350公顷,景群40处,有建筑物145处。曾经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一座皇家园林,当时被人们誉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圆明园已是残垣断壁,一片荒凉的废墟。圆明园已经被彻底毁灭了。昔日圆明园是怎样辉煌、壮观,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也牢记一段屈辱的历史。
2.齐读课题。
3.提问: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和下面提供的资料,说一说圆明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2)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3)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给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我们教堂的所有财富加起来也无法和这东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馆相比较。
(4)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建造规模最大、内部装潢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5)圆明园历史悠久。历时150多年,才最终形成圆明园四十景,被誉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
(6)圆明园以“万园之园”闻名于世,它汇集了来自中外的名园胜景,有着难以计数的闻名遐迩的园中园。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学生初步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再出示一定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1)让学生说说怎样认清字形。
预设:可以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如“估—古”“珑—笼”“烬—尽”“剔—踢”等。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准字音。
 不可估量、金碧辉煌、殿堂、安澜园、灰烬、玲珑剔透、武陵、宏伟、奉命。
3.让学生读一读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观察后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点拨。
(1)毁:左上“臼”字的笔顺是难点,里面的两短横不相连。
(2)拱:提手旁提笔的落笔要与右边的“共”实现穿插避让。
(3)辉、煌:注意“辉”“煌”两个字的偏旁不同。
(4)殿:顶部和底部左右齐平。“共”字的最后一笔点与右边的“又”字要注意穿插避让,“又”的捺脚收笔超出上部。
(5)览:上面扁,下面的“见”长。最后一笔竖弯钩的钩部要超出上部。
(6)宏:“宀”扁,要盖住下面。注意“厶”的位置,与上面不相交。
(7)唐:被包围部分要写得紧凑且稍靠右。被包围部分上面的“”要写宽些,中间的横要出头,下面的“口”要写得扁些。
(8)奉:上面宽,下面窄。上面三横间距相等,长短不同。撇和捺不相交,要舒展地覆盖住下面。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4.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正确书写,要求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提示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坐姿和握笔姿势)。
设计意图  首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通过会认字和会写字的学习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根据段意说一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收藏的文物,再现昔日辉煌。
(3)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理清层次,可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一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板块四
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
2.反复朗读,能读出情感的变化。
3.能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借助资料,感受辉煌
活动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重点词。(板书:不可估量)
2.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原始图片、废墟图片及如今复建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再读第1自然段,把刚才看完图片的感受带到课文里。
4.句式转换练习。
这一自然段用“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说它不可估量的价值。
5.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活动2学习第2~4自然段
1.布置学习任务: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能从哪里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
2.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
(1)出示圆明园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可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让学生介绍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分辨哪里是“月”,哪些是“星”,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了解圆明园布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等数据资料,感受圆明园布局的宏伟。
(3)指导学生朗读本段。
3.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圆明园风格各异的建筑。
(1)提问:本段写了圆明园的哪些建筑和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用不同的记号将其标出来。小组交流。
 
建筑和景物
特点
殿堂
金碧辉煌
亭台楼阁
玲珑剔透
“买卖街”
象征着热闹街市
山乡村野
象征着田园风光
海宁的安澜园
仿照各地名胜建造
苏州的狮子林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
蓬岛瑶台
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
武陵春色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园内建筑和景物时用了什么句式?
预设:作者用了“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园内建筑和景物。
(3)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圆明园建筑和景物的资料,用上“有……也有……”的句式和合适的四字短语。
(4)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读,以及声音轻重、快慢对比等,展现圆明园的建筑和景观的美轮美奂。提示学生要读出自豪之情。
4.引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中有哪些珍贵的文物。
(1)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收藏文物的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
 “上自”“下至”不但写出了所藏文物的悠久历史,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强调了它的价值之高和收藏之不易,说明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第1~4自然段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历史,提炼圆明园的特点,揭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表达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
板块二
了解毁灭,不忘国耻
1.过渡: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我们不禁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感到惊叹,走进它,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艺术宝库。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看了课文中的插图,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侵略者实施暴行的句子,再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追问:
(1)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闯进”写出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点明了英法联军暴力的强盗行为。它既暗示了圆明园的命运,也批评了清政府的无能,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能让我们了解侵略者是如何破坏圆明园的,了解到他们破坏的力度之大、之快。
(2)“掠走”“搬运”“毁掉”这三种破坏行径能不能变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变换顺序。“掠走”“搬运”“毁掉”一步步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无耻,还从侧面说明了圆明园很大,珍奇异宝很多。这么多的瑰宝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揭示出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3)联系上下文思考:表示时间的词语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从10月6日到10月19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搞破坏的时间长达十几天;10月18日和19日,竟然连着两天在园内放火;“三天”说明这把大火烧的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大,导致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挥想象力,说说圆明园里都有什么化为了灰烬。用上“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句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感悟深刻的关键词语来谈感受,然后结合资料,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板块三
讨论交流,感悟写法
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样写,更能凸显这样一座文化艺术宝库的毁灭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
2.指导朗读:读描写圆明园毁灭的段落时,语速要稍慢,语气要沉重,读出痛惜、愤怒之情。
3.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掠夺并烧毁。
4.小结:“落后就要挨打。”圆明园的毁灭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痛,大家应深刻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汇集天下风光和融入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以及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奇迹,会被永远记于史册。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领悟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和魅力所在,那就是不但要学会学习,更要懂得怎样做人。
板块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谈谈对《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的理解,体会其与课文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者的憎恶。
2.配乐朗读《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和诗歌中结束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
用 时
5~7分钟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2~4自然段)
布局独特
(第2自然段)
建筑宏伟
(第3自然段)
文物珍贵
(第4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第5自然段)
时间
人物
经过
结果
我的感受
★活动建议
1.阅读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两部分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注意合理分工。
3.集体交流,在完成学生课堂活动卡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各项评价指标的完成。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音节,画“√”,再大声读两遍。
剔透(tī tì)    武陵春色(línɡ lín)
2.先认读本课的生字,再判断对错。
(1)“闯”和“唐”都是半包围结构。(  )
(2)“毁”和“殿”的偏旁都是“殳”。(  )
(3)“销”可以组词为“销灭”。(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  )估(  )  举世(  )(  )  奇(  )异(  )
玲珑(  )(  )  (  )(  )海北  众(  )拱(  )
金(  )(  )煌  亭(  )楼(  )  田(  )风(  )
诗(  )画(  )  风景(  )(  )
4.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元 清 唐 明 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 皇家园林 长春园 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1.本文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      )的作用。
2.文中(    )、(    )、(    )三个动词概括了侵略者的罪行。
资料搜集
搜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
阅读质疑
1.例:为什么说圆明园建筑宏伟?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