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泻、鳞、惶、胎”为形声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如,“泻”的三点水表义,“写”表声,指液体很快地流下;“惶”左部是竖心旁,说明这个字和心情有关,表示恐惧。还可以将识字与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惶”表示恐惧,“百兽震惶”便是百兽感到惊惶害怕。“哉”是平舌音,一般在文言文中做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履”字在生活中不常见,可以出示一些词语帮助识记,如“如履薄冰、如履平地”,通过这些常见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履”在这里指踩、踏的意思。
“泻、潜、试、胎、疆”为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试”不要多写一撇;“潜”右半部分中第一个“夫”的最后一笔捺变点;“疆”左半部分中的“土”不要丢掉,“土”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右半部分中间的横最长,其次是下横,上横最短。
阅读理解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读课文,让他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中完成识字。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梳理各段的主要内容,勾画出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其象征义,厘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在朗读、背诵中体会情感。最后查找资料,了解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朗读指导
本文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怀,对读者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读来使人心潮澎湃,豪情万丈。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一方面源自积极进取的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得益于整齐的句式和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这样内容、语言俱佳的经典文章对学生语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之初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流利,引导学生结合文意和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第1自然段,建议学生借助“少年……则国……”这个句式读好句子的停顿和节奏,在读好短句的基础上读好长句子“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关键字词和短语要读得重一些,如“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整段朗读时语调可逐渐拔高,读出气势。第2自然段四字为一句,逢双句押韵,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第3自然段,既赞颂少年中国,又讴歌中国少年,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要读得高亢,充满力量。
积累运用
学习上一课时,已经实践了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本文的学习,要继续鼓励学生根据需要,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进行批注,促进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课文的背景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少年。有人说,少年是一首诗,浪漫隽永,明秀悠长;也有人说,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个人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别号“饮冰室主人”,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提倡维新变法。康有为的学生,时人将二人合称为“康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的实际,采用赞美少年的方式引入课题,并让学生明确“说”是一种文体。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多种形式阅读,读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注意会认字中“鳞”的笔画较多;“哉”右上一点和右下一撇要同时存在。
2.小组合作,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惶”读huánɡ,不读huǎnɡ,也不读huānɡ。
“哉”读平舌音。
(2)辨清字形。
①“泻”与“泄”的字形、字义要区分开。(“泻”指液体很快地流下;“泄”有液体、气体排出的意思,也指透露。)
②“履”和“覆”的字形要区分开。(两者部首不同)
③“疆”左半部分中的“”不要丢。
(3)读好词语。
一泻汪洋 鳞爪飞扬 百兽震惶 奇花初胎 地履其黄 美哉
活动3理清脉络,了解主题
1.交流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样一个“少年中国”是每一个中国少年的责任。
2.自由大声朗读,然后小组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于中国少年。
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3.小结主要内容及主题:中国的崛起,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作者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本文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
设计意图 应从读准字音开始,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还要鼓励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前提。只有了解了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块三
夯实基础,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指名读。
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探究如何写好生字。
3.指导学生书写。
(1)指导写好带三点水的字。
(2)指导难写字“履”。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组织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2.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感悟,揣摩语言
活动1阅读课文,了解“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1.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用横线画出关键字词: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理解少年与中国紧密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
作者把“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一样,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活动2自主读文,揣摩第1自然段表达的特点
1.再读第1自然段,体会表达上的特点。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第二句话的每个分句都用“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一致。
(2)意思层层递进。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就能“雄于地球”。
2.总结:“排比”主要是从这个句子的结构着眼;“层层递进”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主题着眼。
3.鼓励学生再读这个句子,细细体会它的表达效果。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路。(句子的意思层层递进,不但容易记,而且越读越有气势。)
4.利用第1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此环节,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并了解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鼓励他们迁移运用。
板块二
品读内容,感受画面
活动1阅读课文,感受语言和句式的特点
1.
第2自然段,指名读文。
2.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句子有什么特点。
3.学生各自低声诵读后汇报交流。
(1)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2)少年中国特别美。
(3)运用了许多比喻句,写得形象生动。
(4)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4.小结: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情赞颂和无限向往的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
活动2结合注释,理解第2自然段的意思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第2自然段的大意。
(1)熟读第2自然段,看看能读懂哪句话。
(2)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难句。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获,解决疑难问题。
2.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1)利用查找的资料理解第2自然段。
(2)小组合作,先交流自己能够独立理解的句子,然后共同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汇报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总结本段文字的意思。
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金光。黄河潜藏的水流爆发出来,掀起万丈狂澜,浩浩荡荡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跃起,在云中飞舞鳞爪。小老虎在山谷里咆哮,成千上万的野兽都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花含苞待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少年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幅员辽阔的疆域。少年中国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
活动3探究每句话的象征意义
1.引导学生想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的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借助查找的资料,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适当进行批注。
3.师生总结寓意。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和“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象征着少年中国奋发有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描写了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表现了少年中国无比广阔的前景。
活动4分析形象,引导背诵
1.引导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在这一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同学们注意课件中的标点符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用标点符号。(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类是静物。)
3.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每一类事物的安排也有次序,第一类是从天上到地下,第二类是从大到小,第三类是从有生命的到没有生命的。现在老师把这些字去掉,你们能把这些事物按原来的次序复述出来吗?
4.引导学生在复述主要事物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原文。
设计意图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文本。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让文言文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白话文。最后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通过把握语言的形式规律,解决积累背诵的问题。
板块三
激情赞颂,情感升华
活动1理解第3自然段的含义
1.过渡: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2.朗读第3自然段。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3.激情引读: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4.指导背诵。
5.小结: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振兴?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
活动2借助资料,了解优秀人物
1.过渡:中国,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蒸蒸日上,百年来,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优秀人物,为祖国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
2.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填写活动卡内容时可以根据查阅的资料填写,也可以填写自己了解的其他人物事迹。
姓 名
事 迹
李四光
邓稼先
袁隆平
焦裕禄
……
3.以此为主题,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 先激发情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然后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强国梦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块四
布置作业,情景表达
1.诵读全文。
2.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
3.课后搜集《少年中国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
设计意图 进行表达训练,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习作水平。适时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加了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少年中国说(节选)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借助注释和查找的资料,理解第2自然段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
主要内容
象征意义
★活动建议
1.由于这一自然段不好理解,课前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加深了解,为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做好准备。
2.借助注释和查找的资料理解字面意思。
3.先想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象征意义,作好批注。
4.交流总结,完善答案。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少年中国说(节选)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朗诵课文三遍。
预习字词
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
l____
h____
____āi
q____
鳞
惶
哉
潜
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字,完成填空。
故 于 则 哉
(1)( ):连词,所以。
(2)( ):介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跟“过”的意思相同。
(3)( ):表示赞叹,相当于“啊”。
(4)(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内容感知
本文讴歌了祖国( )的英姿及其( )的前景,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 )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鼓励他们愤然而起,投入到改造社会的战斗中去。
资料搜集
搜集梁启超的相关材料。
阅读质疑
1.例:作者认为中国少年应该是怎样的少年?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