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梳理信息,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耻”是形声字,也可结合顺口溜识记字形:耳朵不要去听令人羞耻的事情。“识”是多音字,表示“记住”时读zhì,在成语“博闻强识”中也读这个音。“矣”是语气词,可结合朗读句子认读。“岂”可结合组词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诲、谓、诵”都是言字旁,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书写“岂”字时注意下半部分是“己”。
朗读指导
课文有几个多音字,而且意思与现在常用义项不一致,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典,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掌握准确读音。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读通句子的意思,可以先自由练读,再小组同学互相检查,读准字音。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读得顺畅。所以要边理解边朗读,意思基本理解了,朗读就流利了。同时朗读时要注意长句子的断句,读好停顿。教师可范读,出示长句子,引导学生标明停顿,多练习体会。
阅读理解
学习文言文,理解句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是第三学段的重要学习目标。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掌握组词法等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古人谈读书》中,还需特别关注古今异义的现象,“急”等在课文中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非常用的“焦急”之意,类似的还有“知、厌”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猜猜它们的意思,再用工具书加以印证。
在理解内容时,还要注意与朗读结合,读通句子有助于学生感受课文意思,尤其是文言文。
积累运用
本文句式比较整齐,适合学生朗读,内容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论述,对指导学习极有价值,学生背诵后可受益终生。
借学习本文的机会,积累相关学习名言,适时交流学习本文之后自己的学习有何改进和提高,鼓励学生养成日后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两则文言文的出处和作者信息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读懂第一则文言文,知道“知”“厌”的古今异义现象。
3.朗读全文,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读书”,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读一读篇章页上的名言,自由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出示读书相关的格言,学生朗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导入: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对读书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4.学生浏览课文,圈出课文的出处、作者等信息。
5.组织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教师相机点拨,介绍作者。
(1)第一则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多处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第二则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设计意图 由学习名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课前组织学生搜集信息,课上圈画信息,便于比较对照,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
读通课文,理解字词
活动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朗读要求,学生练习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正确认读“耻、矣、岂”3个生字和多音字“识”。
(2)注意停顿,读好长句子。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预设:
(1)“耳”加“止”组成“耻”,可编顺口溜“耳朵不要去听令人羞耻的事情”来理解字形,组词为“羞耻、耻辱”,意思是“羞愧,耻辱”。
(2)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记住“矣”。第10课我们学写的“挨”字去掉提手旁就是“矣”。
(3)“岂”可以组词为“岂敢、岂有此理”,是表示疑问的词,可以解释为“难道、哪里”。
(4)“识”在“识别、认识”这些词里读shí,是“知道、认得”的意思。“默而识之”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字义读准字音。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敏而好学”“好古”中“好”的意思,“是知也”中“知”的意思,并根据字义猜测“好”和“知”字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读准“识”的读音。
(3)先找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再让学生齐读这几个句子,巩固字音。
4.指导学生读通句子,注意停顿,读好长句子。
(1)出示下列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出句子的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学生自由练习读这几个句子。
5.学生再次练习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词义理解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在识字的基础上理解词义,再理解语句意思,环环相扣;理解句意之后再练习朗读,也便于学生掌握意义停顿,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三
读懂课文,提炼方法
活动1学习第一则文言文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
(1)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小组交流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做好小组汇报准备。
(3)把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先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猜意思,再交流。
2.学生逐句理解,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释疑点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耻”是“以……为耻”的意思,讨论“下问”是向哪些人问。
预设: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解“知”的意思:前面4个“知”为“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同“智”,表示智慧。“是”是“这”的意思。
预设: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指导学生给“默”字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哪个词语放在句子中最合适。
预设1:可以组词为“默读、默写、默默”等;对比发现,“默默”放在句子中最合适。“识”的读音为zhì。“厌”是满足的意思。
预设2: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借助注释理解“敏”的意思是“勤勉”,与现在的意思不同。
预设: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而是喜欢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预设: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失去。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预设:自己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并没有益处,不如学习。
3.教师总结:
(1)借用注释,连词成句是我们读懂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2)有些字词,随着时间的更迭和生活的演变,字义也会慢慢发生改变,如本课中“知”表示“智慧”,“敏”表示“勤勉”。现在这些义项已经不用了,还有的字用的是比较生僻的意思,如“厌”表示“满足”,现在主要表示“讨厌”。虽然是同一个字或词语,但古今意思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现象。
4.同桌互相说一说《论语》六句名言的意思。小组汇报,质疑交流。
5.提炼读懂第一篇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来理解;(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3)借助工具书来理解。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不常接触文言文,逐句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梳理学习方法并在后面运用方法理解内容,使课文学习分梯度、有层次。尤其是明白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我们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了孔子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在学习中我们也要主动运用这些方法。
2.布置作业: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耻、诲”等5个字。
2.朗读、背诵、理解第二则文言文。
3.运用学习第一则的方法理解词句,知道“余”“急”的古今异义现象。
4.梳理、概括孔子、朱熹介绍的读书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对自己的启发。
5.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学到的方法,积累、运用读书名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在《论语》中介绍的学习方法,大家一定受益匪浅,也读了朱熹独特的学习方法,只有熟读成诵,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方法。谁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呢?
1.指名背诵第一则文言文,并说说大意。
2.全班朗读第一、二则文言文。提示学生要读正确、读流利。
板块二
理解课文,练习背诵
活动1学习第二则课文
问题1:怎么理解“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预设1:余:古代表示“我”,现在多表示“剩下,多出来”。
古代“我”的称谓:
一般说法
吾、我、余、予
谦辞
窃、愚、鄙人、在下
帝王
朕、寡人
官员
臣、下官
晚辈
晚生、晚辈、小生
预设2:“尝”的意思是“曾经”。
问题2:怎样理解第二句“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自由说怎样读叫“漫浪诵读”。根据理解,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问题3:怎样理解“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学生猜想“急”的意思。
(1)反复朗读:“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急”的意思。
(2)出示“急”的意思:
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着急。②使着急。③容易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快帮助。
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句子中正确的意思。从“急”的义项中选择恰当的解释,检验自己猜得对不对。
(3)让学生说一说整个句子的意思。
活动2交流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1.默读课文,同桌相互说说文言文的大意,再在班内展示说。
2.自由朗读两则文言文并背诵。
设计意图 借助注释,让学生自己理解句子意思及个别词语意思,教师给学生选项,学生选择,便于借助句子意思深刻领会词义。借助“余”的解释,引出古代对“我”的不同称呼,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板块三
梳理信息,交流感受
1.引导学生思考:两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态度和方法?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板书。
预设:
(1)根据大意,可以归纳出第一则文言文谈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第一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善于发问。第二句告诉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第三句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不知疲倦。第四句是说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学有所成。第五句是说学习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第六句是说学与思的关系,思考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
(2)第二则关于读书方法的关键词是“心到”“眼到”“口到”,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尤其要做到心到。列出表格:
读书态度
读书方法
第一则
勤奋学习、实事求是
持之以恒、勤奋努力
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善于发问
学思结合
第二则
“三到”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的启发。
(1)学生小组内交流:你用过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吗?这些学习态度,哪些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今后你在读书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
①平时我能够做到勤奋学习。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不好意思问别人。今后在学习中,我要多多向别人请教。
②我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口到”,但有时不能做到“心到”。今后在读书时,我要更加用心、专心。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交流感受,实质是对课文内容更深入的理解,也无形中勾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把本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板块四
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5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些什么,并交流怎样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教师点拨:
(1)同样是左右结构的字,“诲、谓、诵”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耻”是左右等宽。
(2)“岂”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书写时要注意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能托住整个字。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对书写不正确或不美观的生字进行示范指导。
3.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 生字分类别指导书写,便于发现特点,找到书写规律。确定主笔的写法和位置,就能确定一个字的结构,这是写好字的捷径。
板块五
拓展阅读,积累运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除了本课学习的内容,还有好多学习方法、读书故事、学习名言可以给我们启示。相信在学习中你会逐步运用这些方法。比如:
1.鲁迅“五到”读书法: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2.积累学习名言警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3.古代读书故事。
“囊萤映雪”的故事。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老师讲得再好,也只是学生学习的“拐棍”而已,在掌握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尤为重要。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论语》
朱熹―→专心致志 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人谈读书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品读文言文,细细体会:古人是怎样看待读书的?
《论语》
朱熹
★活动建议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2.抓住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见解,填写活动卡。
3.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活动卡。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人谈读书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读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
____ǐ ____ǐ ____ǐ
耻 矣 岂
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3.读古文,试着理解下面的字词,并填空。
谓 漫浪 敏 好 知 识 厌 诲
教诲。( ) 满足。( ) 喜好。( ) 聪敏。( )
同“智”,智慧。( ) 说。( ) 随意。( ) 记住。( )
内容感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 ),意思是( )。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
3.学如不及,( )。
资料搜集
搜集朱熹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