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本文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段-第13段)详略得当地追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第三部分(第14-17段)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2、理解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3、体会质朴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新知讲解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什么是回忆录呢?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4、第一部分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第一部分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B
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C
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D
点题,引出下文。
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2、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两方面品质的有哪些段落?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识?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两方面品质的有哪些段落?
勤劳俭朴:4、5、6、12、13
宽厚仁慈:7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识?
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在悲惨遭遇下,鼓励我走向新生活;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自己仍然过着简朴的农妇生活;
对母亲无陷愧疚。
重点语段研读:
读第六自然段:概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
a用桐子榨油点灯;
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
重点语段研读:
读第七自然段:本段从哪些方面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
a勤劳,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
b极能任劳任怨;
c性格和蔼;
d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e严格管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恶习。
本段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这一段的中心。
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1、14-15自然段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思考这两小节与上文叙事之间的关系。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前面叙事是基础,此处议论是升华。
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2、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有三层意思:
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
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4、“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5、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
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作者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国的腾飞而奋斗。
本文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示例: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你能在举出一些吗?小组学习,之后展示。
预设: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竟”字有何深意?)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
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chù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突出母亲的辛劳之巨,
而“生我前”更表现出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
两个限定词不仅将母亲的辛苦表露无遗,同时还表露出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
在这里,“和平”是平和、温和,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竟”字有何深意?)
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表达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整日”是对上文母亲劳作现象的概括,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心疼的。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默读全文,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示例: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被迫溺死自己孩子的无限辛酸,更有对母亲的理解与体谅。
第四段第一句。
总领第四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的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对母亲的评价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呼应开头
还有没有呢?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劳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汇成革命洪流,推动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和对民族、对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了一起。
课堂总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本文在布局方面:
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围绕中心选材恰当,详略得当。
夹叙夹议
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4-7段,做题:
1.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好劳动”?
2.上面几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3.给第7段的后面7句话划分层次。
4.这几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5.“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将“常”字删去怎么样?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拓展提高
阅读课文14-15段,做题: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4.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
作业布置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地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几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来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宇,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收到了哪些感化。
2.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人物描写角度)
3.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选????句,蕴含的情感:_???????????????????????
?
4.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读谈你的理解。
?
5.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
6试着比较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人物、写法和语言方面的不同。
板书设计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反抗压迫
支持革命
忆母亲
痛悼母亲
尽忠党和人民
回忆我的母亲
爱母亲——————-----爱党爱人民
交融升华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2、理解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3、体会质朴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1、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2、理解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3、体会质朴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难点
1、理解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2、体会质朴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复习本文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段-第13段)详略得当地追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第三部分(第14-17段)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我们本课时记叙学习
听写
复习巩固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2、理解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3、体会质朴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简介回忆录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什么是回忆录呢?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读课文第一部分: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4、第一部分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B
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C
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D
点题,引出下文。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2、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两方面品质的有哪些段落?勤劳俭朴:4、5、6、12、13宽厚仁慈:7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在悲惨遭遇下,鼓励我走向新生活;节衣缩食供我读书;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自己仍然过着简朴的农妇生活;对母亲无陷愧疚。重点语段研读:读第六自然段:概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a用桐子榨油点灯;
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读第七自然段:本段从哪些方面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a勤劳,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
b极能任劳任怨;
c性格和蔼;
d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e严格管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恶习。本段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是这一段的中心。课文第三部分,思考:1、14-15自然段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思考这两小节与上文叙事之间的关系。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4)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前面叙事是基础,此处议论是升华。2、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这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升华感情,深化主题。4、“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5、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作者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国的腾飞而奋斗。本文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示例: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你能在举出一些吗?小组学习,之后展示。预设: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chù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突出母亲的辛劳之巨,而“生我前”更表现出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两个限定词不仅将母亲的辛苦表露无遗,同时还表露出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在这里,“和平”是平和、温和,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竟”字有何深意?)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表达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整日”是对上文母亲劳作现象的概括,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心疼的。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默读全文,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示例: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被迫溺死自己孩子的无限辛酸,更有对母亲的理解与体谅。第四段第一句。总领第四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的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对母亲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呼应开头还有没有呢?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劳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汇成革命洪流,推动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和对民族、对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了一起。
读笔记读读笔记默读读,笔记重点语段听找说
明确目标了解回忆录目标1目标1学习概括目标2目标3
课堂练习:(一)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⑶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于,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⑷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好劳动”?2.上面几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什么?3.给(4)段的①-⑦划分层次。
②
③
④
⑤
⑥
⑦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5.“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将“常”字删去怎么样?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4.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拓展阅读: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做后面题目:我的母亲老舍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地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几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来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宇,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⑦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1.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收到了哪些感化。2.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1)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人物描写角度)3.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选????句,蕴含的情感:_???????????????????????4.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读谈你的理解。?5.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6.
试着比较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人物、写法和语言方面的不同。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本文在布局方面:
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围绕中心选材恰当,详略得当。夹叙夹议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练习
课堂练习:
(一)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⑶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于,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⑷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
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好劳动”?
2.上面几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3.给(4)段的①-⑦划分层次。
1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5.“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将“常”字删去怎么样?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4.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拓展阅读: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做后面题目: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地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几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来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宇,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收到了哪些感化。
2.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人物描写角度)
3.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选????句,蕴含的情感:_???????????????????????
4.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读谈你的理解。
?
5.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6.
试着比较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人物、写法和语言方面的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练习
课堂练习:
(一)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⑶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于,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⑷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
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好劳动”?
【答案】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2.上面几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3.给(4)段的①-⑦划分层次。
1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
4.这几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5.“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将“常”字删去怎么样?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1)不能删,若删去则意思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都是这样的。
(2)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的,故“悄悄”更为传神。
(3)不行。因为“或”在这里表示两件事之中选做一件,换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
(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答案】(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3.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案】
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4.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答案】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拓展阅读: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做后面题目: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地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几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来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宇,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收到了哪些感化。
【答案】(1)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好习惯;(2)好客的习性;(3)软而硬
的性格。
2.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抱
”字生动地写出了油灯昏暗,体现条件的艰苦,母亲却劳作不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辛苦。
(2)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人物描写角度)
【答案】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母亲听说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和无奈。
3.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选????句,蕴含的情感:_???????????????????????
【答案示例】我选A句,蕴含的情感: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示例:我选B句,蕴含的情感: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以及和儿子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示例:我选C句,蕴含的情感: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并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4.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读谈你的理解。
?
【答案】以简朴的语言(或运用反问和反复的修辞),表现出作者欲言又止却难以尽述的追悔内疚之情以及对母亲无从说起又没齿难忘的养育之恩的感激。
5.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答案示例】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我的一生。
感悟: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我们要学习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来后悔。
6试着比较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人物、写法和语言方面的不同。
【答案】本文:老舍的母亲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朱德的母亲勤劳,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朴素的阶级意识。
写法方面:本文写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遭遇,多处用描写,特别是白描和细节描写;朱德写母亲,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用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语言方面: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朱德的文章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