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内能
13.3
比热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两个质量不等的金属块,放出了相同热量,降低了相同温度,则( )
A.质量小的金属块比热容小
B.质量小的金属块比热容大
C.两金属块比热容相同
D.无法确定两金属块的比热容大小
2.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物体,若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1,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则甲、乙两个物体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2:1
B.1:2
C.4:1
D.1:4
3.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向稻田里多灌些水,这是因为水的( )
A.密度大
B.比热大
C.传热本领差
D.温度高于地面温度
4.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不计热量损失)加热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加热时间t,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
B.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C.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1
D.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3
5.如图所示是“比较食用油和水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些
B.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更高
C.实验中分别取相同体积的食用油和水
D.实验中,食用油吸热升温较快,说明食用油吸热能力较强
6.在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它们加热,两种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B.加热相同的时间,乙液体升高的温度多
C.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
D.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7.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装置加热。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组装器材时,先固定上面铁圈的高度
B.加热相同时间,a液体吸收的热量更多
C.a液体的吸热能力大于b液体的吸热能力
D.b液体作为冷却液效果较好
8.在两个相同的杯子内,盛有质量相等的热水和冷水,在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将一半热水倒入冷水杯内,冷水杯内的温度升高21°C。若再将热水杯内剩余热水的一半再次倒入冷水杯内,冷水杯内的水温会升高( )
A.6°C
B.7°C
C.8°C
D.9°C
二、填空题
9.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同种物质制成两个质量不等的物体,其比热容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质量均为2kg的铜块[c铜=3.9×102J/(kg?℃)]和铅块[c铅=1.3×102J/(kg?℃)],如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则铜块与铅块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若铜块温度升高了100℃,则它吸收的热量是____J。
10.质量相等的两金属块A和B长时间放在沸水中,将它们从沸水中取出后,立刻分别投入甲、乙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当甲、乙两杯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时,发现甲杯水的温度低于乙杯水的温度,两杯水吸收的热量Q甲____Q乙,两金属块比热容cA____cB(均选填“>”“<”或“=”)
11.在做“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内能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若该物质液态时比热容为
4.2×103J/(kg·℃),质量为20g,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化过程中BC段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该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是______J/(kg·℃)
(相同时间物质吸热相同)
12.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某种液体(注:c
水>c
液体)进行了实验,实验中,水和该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以得出_____(选填“甲”、”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J/(kg?℃)。[水的比热热容为
4.2×103J/(kg?℃)]
13.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液态物质甲和乙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比热容较大的物质为________。若液态的甲物质持续放热,则其温度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一直降低。
14.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车速度较大,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运动。刹车时,汽车轮胎表面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了轮胎的内能。
三、作图题
15.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做冰的熔化实验时所做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C点为冰刚好全部熔化为水,请在图中画出8-12分钟水温的变化图像。
(________)
16.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甲、乙两种晶体,用相同的加热器同时对它们加热.甲从开始加热至熔化一段时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乙的比热容和熔点均小于甲,请画出晶体乙在相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
四、实验题
17.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下表是小明探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名称
液体质量m/g
液体初温t/°C
液体末温t/°C
加热时间t/min
甲
10
30
40
6
乙
10
30
40
3
(1)分析表中信息,小明采用的是______(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来比较物质的吸放热能力的;实验中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来反映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液体的吸热能力强;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机冷却液,应选______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
下表是另一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C
丙
60
20
6
45
丁
60
20
6
68
(3)分析表中信息,该组同学采用的是______(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来比较物质的吸放热能力的;
(4)分析表中数据______物质的吸热能力强(选填“丙”或“丁”)。
18.某同学在做“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质
次数
质量m/kg
升高温度△t/℃
加热的时间t/min
甲
1
0.1
10
2
2
0.2
10
4
乙
3
0.1
10
1
4
0.2
20
2
(1)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目的是__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物质的______有关。
(3)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4)分析第1、4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加热时间相同,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5)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______(选填“甲”或“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6)该实验采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______和______。
19.为了研究固体的熔化以及液体的沸腾规律,小晓用一稳定的热源对一定量的冰加热,使之熔化成水直到沸腾,并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图像。
、(1)如图甲可知冰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BC段物质的状态是___________。
(2)第26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此时的大气压强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标准大气压。
(3)在第16min时,观察水中出现了气泡,此时气泡的情形是图丙所示中的___________(选填“a”或“b”)。
(4)小晓观察图像发现固态冰从-20℃升高到0℃用了2min,而水从0℃升高到20℃用了4min,由此可知水的比热容与冰的比热容之比c水∶c冰=___________。
五、综合题
20.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为什么沿海地区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答:水的比热较______,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或冷却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______,而水的温度变化比干泥土______,因此会有这样的现象.
(2)小明对冰[]加热,根据实验数据,面出图象如下:
(a)根据图象可知:BC段______热量,内能______,温度______;
(b)请你算出在CD段中水所吸收的热量______.
21.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会感到习习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如图所示),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说明海陆风形成的原因。
答:以下各空(选填“快”、“慢”、“海”、“陆”、或“比热容”)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陆地和海水的______不同造成的。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接受太阳辐射能后,表面升温______;陆地砂石的比热容小,升温比较______,于是,白天由于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快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______风;夜晚正好相反,海水降温慢,海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而形成陆地吹向海面的______风。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B
6.A
7.D
8.A
9.相同
1:3
7.8×104
10.<
<
11.增加
672
2100
12.甲
2.1×103
13.乙
不一定
14.西
做功
15.
16.
17.方案二
加热时间
甲
甲
方案一
丙
18.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
质量
不同
相同
甲
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
19.晶体
固液共存态
96
小于
b
2∶1
20.大
相同
小
吸收
增大
不变
2.1×104J
21.比热容
慢
快
海
陆